早前去了某個教會的佈道會,查實我冇宗教信仰,但偶爾都會在朋友「咬住唔放」的誠意打動下,應邀出入教堂,聽吓耶穌,我意思係「道理」。今次講員係知名的傳媒人李先生,整體內容左入右出,幾乎不留痕迹,但全晚有一段說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亦有所思。
李先生喺佈道會講到,世上所有重要嘅宗教,一定會講到死後何去何從呢個問題。他認為人對死亡如何解讀,正好決定了其人將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
日本人多信奉佛教淨土宗,認為所有人死後都可以去西方極樂淨土,得到真正的平靜,所以日本人唔怕死亡,且要活得像櫻花一樣燦爛。印度教徒相信輪迴,覺得人生要不斷接受苦難,要通過修行,先可以喺階級制度上得到攀升。基督徒(天主教徒亦如是)相信所有人死後都要面對神的審判,罪得赦免可以上天堂,唔係就要落地獄,所以教眾都敬畏神,常懷感恩,生活要謙卑。
點都要定條底線
正正因為殊途並不同歸,所以你有如何的信仰,你便有如何的生命。其實聽完一大輪,簡單來講,就係當今日我去咗間餐廳(自問嗰間多數係茶餐廳)食飯,究竟食完飯有冇夥計(神)會同我計數?呢張單又使唔使埋?要埋又點埋法?呢幾條問題嘅答案絕對會影響咗呢餐飯會叫乜嘢食,同點食法。
對於有信仰嘅人,喺呢間餐廳一定會細挑慢選,同食相有品,因佢知道張單要埋,責任要負,甚至轉頭有可能會再返嚟呢間餐廳食過。相反,認為呢餐唔使計數,食完就走、後會無期嘅人,肯定會亂叫喪食,今朝有酒今朝醉,總之就係擺明「𡁻完鬆」。
如果人生抱持嘅係呢種人生觀,咁做人一定會肆無忌憚,不擇手段,因為咁樣方可以做到個人利益最大化,所以「賺盡」亦不過其中一種表現。而我認識的一位教友亦曾借聖經所載三個家僕「種金」的故事,說明一己錙銖必較、涓滴不漏的營商手法,不過是奉行上帝旨意,立志要做好一個「忠心良善」的僕人。想想有幾位虔誠見稱的地產巨富,還有我們縮骨貪盡的曾特,不無道理。
雖則舉頭三尺不見神靈,惟自問唔係、實際亦唔敢做一個「𡁻完鬆」嘅人。雖然我唔肯定張單使唔使埋,更不知道明天、後天或往後的任何一天會唔會再返嚟呢度,但我始終幫襯咗呢間餐廳成40幾年,食咗咁耐,感情既深,亦越來越鍾意間餐廳,當然仲有其他同樣來來往往的食客。
總之,好嘢我一定會照食,酒亦會叫,不過點都會定條底線畀自己,最緊要有餐桌禮儀,尊重自己,食物且推己及人。總不成我請客(其實係自用),人付鈔,自己張單,點都冇理由要其他人幫我埋。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