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的領域,在於我很在意時間被浪費。
潛藏的「在意」,演變成一種恒常的「憂慮」,再從「行為」展現出來的,是我不停在追趕着生活。別人花一年做好的事,我希望九個月內完成;人家花一小時做一件事達至一個目的,我卻要設立多重目標給自己逐一擊破;其他人專心於一個身份的時候,我已着力為未來另一身份鋪路。例如,理髮如果只是理髮,我會覺得很浪費,所以我會把本周內需要處理的賬單和支票簿帶到髮型屋,那麼,即使因任何原因在吹頭的時候久等了,我待在鏡子前的光陰仍不會過於奢侈;又例如,我會擔心乘車只能把我帶到目的地,卻不能在車程中完成甚麼更有建設性的事,故此我常常刻意將部份電郵和短訊留在車程中回覆,這樣我才不會在塞車時感到異常沮喪;晚上我會坐在看電視的丈夫身旁,攤開未來日程作出編排,順道逼他「對期夾時間」,然後即時以短訊及電郵通知其他相關人士。如是者,我不只變成了工作狂,還經常處於「我若不是在對着電腦工作,便是專注在手機上追趕資訊及回應別人」的狀態。
自從晉身管理人員,我對時間管理想得更深入。我認為,每個人的天份可能不平等,背景迥異,才能也不相同,唯一人人平等的,就是每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個人如何分配時間,是一種高深的思維與實踐。社會競爭很激烈,要贏就贏在時間管理上,誰運用了更多時間在進取的事項上,誰便面向更多的先機以取得成功。所以,我從來不讓自己做浪費時間卻不帶來重大好處的事情,例如,我都會沉迷網絡交友平台,卻不會玩手機上的遊戲,因為交友可以讓我獲取資訊與人際關係,但戰勝了Candy Crush絕不會為我帶來得益;又例如,我都注重儀表會花時間打扮,會在家一邊做面膜一邊執拾,卻從不上美容院,因為攤在美容床上,會使我動彈不得,無法一心二用。
我有個牢不可破的觀念──失去任何東西,都有機會恢復。失戀了,還可以再愛;錢掉了,仍可以賺回;唯一是時間,如果浪費了,那是任誰都無法賠償給我的,因此,我可以接受身邊的人不是太幫得手,但完全無法接受表面醒目,事實浪費我更多時間的人。
這其實是一種病態,我現在終於察覺了。
病態越來越嚴重,而患者不只我一個人,而是整個社會上大部份人一齊有病──我們親手將自己的所有時間榨乾,然後抱怨生活令人太忙太累;我們對自己越來越有「需要照顧別人感受」的要求,但同時覺得「社會沒照顧自己感受」。上周我由於化妝過度,眼皮發炎,加上明顯眼睛疲勞,為讓雙眼休息,我刻意少看電腦,並逃避手機。我需要重新編排生活,去做一些不是在電腦或電話上做的事,例如,入戲院看電影,到劇院看話劇,重新走入書局看書,以及約朋友到能看到一點遠景的餐廳見面。最初,我竟然很不習慣,發覺自己已沒耐性看完一齣戲、讀完一個章節,甚至享受一頓下午茶,而其中是沒有分心去瞄瞄電話中有沒有來了新訊息。
我們為甚麼那麼在意接收及回覆訊息呢?曾有調查顯示,電郵和短訊對人造成的分心,直接導致我們「忘記」、「遺漏」、「聽錯」、「弄錯」、「混淆」原本在處理中的事情,影響工作能力的程度,如同智商下降了十分,這比抽大麻的影響大一倍。
我們是如此分秒必爭的人,平時會讓自己邊抽大麻邊工作嗎?也許,最會分心的人,都是聰明人,因為相信自己能夠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但這其實只是我們用來騙自己的伎倆──以為工作之間的轉換能節省時間,但專注力的轉換卻令我們花費了更多時間,當中更做多了許多無謂事情。為甚麼我們都變成這樣呢?因為生活太艱難,只有完成小事,才能為我們帶來直接的滿足感,例如,即時回覆了一個短訊,或者,成為第一個Like一條Post的人。
然而,一天廿四小時的生活,不應該是這樣拼貼的。由今天起,請不要再擔心朋友會因為得不到你的即時回覆而感到沮喪,如果他們會,就請讓他們習慣沮喪吧!專注地工作,專注地玩樂,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態度。
Profile:梁芷珊
作家、生意人、市場推廣專才。( http://www.facebook.com/leungc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