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件鮮影響評級

政治事件鮮影響評級

【特稿】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標普、惠譽及穆迪已成立超過百年,其給予國家及企業的評級高低,可視為國際指標,直接影響借貸成本。若獲得最高級別,例如標普的「AAA」,則被認為是最可靠,借錢時普遍只需支付極低的利息成本,反映國家或企業的公信力,相反亦然。

主要考慮政府還債能力

至於評級機構如何釐定國家主權評級,標普指主要考慮到政府在還清債務上的能力和願意度,亦參考當地的經濟及財政儲備等。
近年國際上以爭取民主為由的政治事件屢見不鮮,但評級機構普遍沒有負面品評。發生於2011年9月、與「佔領中環」性質相似的美國「佔領華爾街」行動,亦沒有影響機構評級。在剛過去的馬來西亞大選,首相納吉布領導的執政派國民陣線勝選,引發反對黨逾萬人示威。穆迪仍維持馬來西亞「A3」評級,展望為穩定。
2011年底,俄羅斯議會下院(杜馬)選舉涉嫌舞弊,首都莫斯科爆發4萬人集會示威,全國40個城市亦有響應。惠譽指,選舉結果不會影響該國目前的「BBB」主權信用評級和「正面」的評級展望。
要數說有受影響的個案,則今年3月,惠譽因意大利議會選舉爭議,令該國難以在未來幾周內形成穩定政府,將評級由「A-」下調至「BBB+」。但惠譽補充,意大利的財政狀況是降級的原因。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