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局昨公佈「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羅列一系列減廢及處理都市固體廢物政策及基建項目,期望透過實施廢物收費配合興建焚化爐、擴建全港三個堆填區及處理廚餘的有機資源中心等項目,在2022年達到將本港廢物棄置量減少40%的目標。惟環保團體批評藍圖無新意,對有限措施是否能達減廢目標存疑。
記者:蔡建豪
本港每日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達1.3萬噸,全港三個堆填區面對短期內爆滿壓力。環境局昨終公佈應對未來十年廢物政策的藍圖,由今年至2015年間提出達20項措施,包括完成廢物收費、擴大膠袋收費、廢電器電子產品及飲品玻璃容器生產者責任制的立法工作,以及就焚化爐、擴建堆填區、興建有機資源中心及社區環保站等設施申請撥款。
上屆政府已曾就興建焚化爐及擴建堆填區一併到立法會申請撥款,最終未能通過。環境局是次在藍圖中舊事重提,擴建三個堆填區項目將於今年再次到立法會申請撥款,撇除興建焚化爐仍牽涉訴訟,整個項目由籌劃至完工需八年,最快也要待2019年以後才可啟用。
每日棄置的廢物中,高達40%、逾3,000噸為廚餘。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指,日前推出的「惜食香港」運動有助減少廚餘。藍圖已落實於大嶼山及北區興建處理廚餘的有機資源中心,但兩間中心的處理量只達到500噸,稍後將為興建更多處理中心進行選址。不過,環保署也承認,有畜牧業的地區可解決大部份廚餘,但本港處理廚餘後,目前仍欠缺出路。
廢物徵費立法成疑
藍圖大膽定出進取的40%減廢目標,將人均廢物棄置量由現時每日1.27公斤減至0.8公斤,成敗很大程度取決於建議實施的廢物徵費。環境局早前建議向家居住戶按量實施廢物收費,一個三人家庭約每月繳付40元,現正交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研究諮詢公眾的方案。然而,廢物徵費在社會上存在不同意見,環境局能否如願於2015年完成立法成疑。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指,藍圖羅列的政策了無新意,唯一是訂出具體的減廢目標,但他認為單靠藍圖的措施,恐怕一定不能達標;藍圖也未訂出堆填區禁令及規管包裝產品等可行方案,若廢物徵費遇到阻力,最終可能又是一事無成。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則指,藍圖只是把當年前局長廖秀冬的廢物管理政策大綱重複一次,連檢討總結及前瞻也欠奉,在政府欠缺民意基礎下,廢物收費等爭議政策更難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