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專訪】
電動車市場潛力巨,大昌行(1828)亦有意分羹。集團與內地車廠合作研發兩年、價值400萬元的純電動巴士,日前投入服務。車廠代表盧毓信指,年底前將有10架「自家製」電動巴抵港,「要在香港專利巴士市場佔一席位。」
記者:鄭柏齡
大昌行在2010年,透過子公司華夏神龍與山東沂星車廠接洽,雙方合作生產純電動單層巴士。沂星負責生產部份,大昌行則負責零件供應、工程師支援及出口接單等。該車上周抵港,交貨予第一個顧客中電(002)用作員工接送。
盧毓信:要做先行者
中電引入的巴士連同充電站,「套裝價」約400餘萬元;目前除中電外,手上定單還包括來自合和(054)及愉景灣巴士公司共4架電動巴士,加上已入標的合約,預料年底前最多有8至10架大昌行生產的電動巴士抵港。
「肯定想進軍香港專利巴士市場,要做先行者。」華夏神龍執行董事盧毓信指,政府已預留1.8億元,供香港各間專利巴士(例如新巴、九巴等)購買36架電動巴試驗,「如果年底政府公佈受資助車款嘅規格,我哋會第一時間入標,明年底就可以交車。」
現時全港已領牌的公共巴士及旅遊巴約有1.2萬架,以每架400萬元計算,潛在生意額逾400億元。大昌行競爭對手比亞迪(1211),同樣瞄準香港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更率先攻入的士領域;其生產的電動巴士K9,亦已交由九巴測試。
不過,作為英國前殖民地,香港絕大部份巴士進口自英國或歐洲,連日本車亦被排擠。以九巴為例,車隊內近4,000架巴士之中,歐洲名牌富豪、丹尼士(Dennis)佔九成,國產巴士要打入本地市場並不容易。
盧毓信指,電動巴士優勢是零排放,一架傳統燃油巴士的熱排放量,相等於4架電動巴士的總和,「電動巴士冇熱力、冇廢氣,你可以喺路邊慢慢嘆咖啡。」但他認為要達到此效果,政府必須改善現行推廣政策。
建議政府設電巴專線
「應該喺銅鑼灣、尖沙嘴等設立電動巴士專線,或者專區。」盧毓信解釋,現有政策只補貼企業試用電動車,真正應用機會很少,「成日話試用試用,試完就冇用。」他稱,設立電動巴士專區的好處有兩個,其一是全數轉用電動車後,可以更容易觀察空氣改善的成效,另外是市民「真係試到架車,再回饋意見,車廠先有進步。」
電動巴士售價高昂,是令到巴士公司卻步的另一個原因。歐洲單層燃油巴士約售180萬元,雙層則約300萬元,均較電動巴士平得多。盧毓信相信,電動巴士最大優勢是燃料成本低,只要產量增加,售價自然會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