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小朋友在校園愉快學習是他們返學的主要動力。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蘇玉芝引述海外研究指,學童未能在校園生活中取得滿足感、愉快學習的經歷,如經常答錯老師的提問,得不到稱讚,都降低其返學意欲。同時有其他較吸引的娛樂,如打機、與朋友去玩等,也促使他們拋低書包不上學。
安排參加適應班
另外有一類兒童希望獲家長關注及重視,故「詐病」不上學,反映家長平日應多關心子女。蘇玉芝表示,若子女性格較「驚青」,擔心升上小一或中一會適應困難,家長可於暑假帶子女到學校附近認識校園環境,包括熟習返學的路途。
另建議聯絡升讀同一學校的舊同學,有助日後彼此照應;如學校在暑期舉行適應班,應盡量安排子女參與。
本港的怪獸家長催谷子女方式多籮籮,該院精神科顧問醫生鄧振鵬又向家長大派貼士指,家長慣性時刻「check實」子女的校園生活,每逢放學都問「有冇聽老師話」、「有冇被老師罰」及「今日有乜嘢功課」,令學童感到緊張,每遇到默書不及格,便會被父母責罰,容易令他們誤解學校只予負面評價,難以愉快學習。
鄧提議家長可用互相分享的形式,取代責問方式,與子女溝通,如以好奇的口脗問「今日喺學校有乜嘢開心、得意嘢發生?」當子女默書唔及格,可以說「下次努力啲」作鼓勵,取代施予責罰,以促進兩代的關係。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