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商品期貨交易所(HKMEx,簡稱商交所)開業不足五年,枉燒8.6億銀紙!該所自2011年中推出兩款產品以來,至昨日宣佈入不敷支要暫停業務。歸納死因,除經營不善、生意額不足外,其發展方針及對交易所行業了解不足亦是致命傷,就算有股東肯「科水」,亦可能是個無底深潭。
記者:陳智深 麥志榮
商交所2008年6月成立,但直至2011年,才獲證監會批出自動化交易服務(ATS)牌照,至今只有黃金及白銀期貨合約買賣。主席張震遠年初曾透露,未推出產品前,已先使了5億元。08年至今,股東已注資約1.1億美元(約8.6億港元),一直用來發展商交所。及至年初要再撲水1億美元(約7.8億港元)救亡,意味五年內8.6億股東資金已經燒光。
打錯算盤擦錯鞋
商交所醞釀成立之時,背後亦有政治考慮。商交所看準港交所只顧專心發展股票期貨生意,未有大力發展商品期貨,以為可以找到新血路,進軍中國商品市場。當時獲港府支持,時任特首曾蔭權指,拓展商品交易,可配合國家爭話語權,與國家有很強互補性,認同張震遠出來撲一下(成立商交所)是好事。有業界人士指,當時曾蔭權及張震遠希望趁中國拓展商品交易,推出平台,卻忽略了內地已存在多個商品交易所,因此打錯如意算盤兼擦錯鞋。
自08年起拖拖拉拉近三年,商交所才於2011年推出兩款黃金及白銀期貨產品,惟兩款產品受歡迎程度遠不如預期,種下入不敷支的禍根。
其中作為商交所主打產品的黃金期貨,在2011年5月推出至今年4月底,累計成交僅得204萬張;另一隻白銀期貨則於同年7月推出,至今年4月底總計亦僅得約33萬張,兩者合計不足238萬張。以每張期貨每方交易費0.5美元計,計入雙邊買賣,開業至今累積相關收入只有237.9萬美元,即1,856萬港元。今年首四個月的日均成交量,更由去年同期的5,766張,大跌七成至1,718張,換言之,每日交易費用收入僅得1.38萬港元,月入僅40萬。
及至去年,港交所收購全球最大的金屬交易市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進一步搶佔商交所市場。張震遠指目前商交所有約百名員工,雖然未有透露薪金情況,假設平均每名月薪2萬,每月薪酬開支已200萬元,連同租金及其他開支,每月淨蝕數百萬元。
至於張震遠另一空頭支票、人民幣計價商品期貨,亦是商交所只聞樓梯響的產品,張震遠指技術性問題令上述產品要推遲推出,但觀乎港交所首隻「雙幣雙股」合和公路基建的表現,明顯地反映人幣計價產品在本港未成熟。
前立會議員詹培忠對商交所前景看法悲觀,他形容,本港有四個途徑買賣黃金相關產品,包括金銀貿易場、港交所旗下黃金期貨合約、期貨證券公司內買賣倫敦金與商品交易所,四個買賣渠道比較起來,商品交易所好難做得起。
港發展空間狹窄
工銀亞洲09年入股商交所約10%權益,時任工銀亞洲董事的前資深銀行家黃遠輝,對商交所暫停交易,認為反映本港要發展商品交易的空間頗窄,除非內地政策「傾斜」配合,開放更多品種容許在境外國際市場交易,否則很難帶動足夠業務量,支持一個獨立交易所的運作。
商交所經紀會員之一的敦沛稱,由於商交所產品交易時間不及環球期貨長,加上香港交易倫敦結算的限制,客戶及證券行興趣都不大,每日成交僅2,000餘張,該行目前甚至沒倉底,因此影響不大。其他經紀會員亦指,商交所並非24小時交易,就算收費較廉,亦欠競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