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雞冇雞味的friend - 畢明

食雞冇雞味的friend - 畢明

如果你喜愛語文,過去這十多年在香港,也是情何以堪的。
如果你對文字、語文敏感,有在香港土生土長養成的意識感覺,看見一些文字、聽見某些語言,很難不出現冒汗、悵惘、不適、見暈的類更年期生理反射現象。香港人在香港水土不伏,唉。
先說譯名。一國兩制,為何不可一名兩譯?有些人名,初看時真的有「而我不知道他是誰」的交叉眼。好人好姐,「標基斯」不是易明即通嗎?人家還剛成為世界首富,偏偏要:(比爾)「蓋茨」,我是至今都抗拒的;連同Steve Jobs的譯名,他們堪稱兩大屈機榜首經典之作,喬什麼布斯呢,又不是卡通青蛙Keroppi的親戚,蘋果之神的姓氏冇「Q」「K」啊,那籃球之神(米高)佐敦,要改口叫(邁克爾)喬丹乎?你唔暈我先暈為敬。自小就是知道伊莉莎伯泰萊,蓬萊的萊,萊茵河的萊,你硬要「泰勒」,就成件事硬晒,唔靚囉。明明在香港為什麼要用欠港味的大陸譯名?神韻俱失,惆悵。
嚴復說譯事三難為「信、達、雅」,林語堂指要「忠實、通順、美」,錢鍾書主張「化境」,你買不買那一套都好,大陸譯名法之硬,幾乎三軍盡歿,尤其應用在香港,連忠於原著發音都離題,萬丈。Vivien(Leigh)港曰:慧雲,大陸稱:費雯,你話喇。
現在,大口大口把市面的語文喝下去,會被嗆住。看餐牌、說明書、指示牌,全簡體,或簡多於繁的夾雜着,總不順眼。與政治無關,不關國旗事,繁體字,歷幾千年造字文化,形、神、意,有意境有風景,簡體,well,唔靚囉。不美,唔型。我貪靚。客觀事實是簡體字實用,造型簡略,形、神、意都不美,不是骨肉不稱,就是腰短腳幼。說起詩詞歌賦,腦中影像必是繁體字;武俠世界劍客解劍沽酒,背景只可能是繁體字。你見過顏體、瘦金體,王羲之、鄭板橋六分半書的簡體書法墨寶嗎?未有簡體,死鬼咗啦。字型,也有它的tone and manner和文化氣質底蘊,書法家就是Designer labels,而我不識簡體字名設計師。字有字味,地方味。
還有非常嗆耳的,是這個城市的英文。倒退到你震驚。別的不說,英語廣播的英文電視台,怎麼主持人的英語會話能力,可以低水平到猖獗的地步!是政治正確之舉嗎?但CCTV的英語都好得多。如你像我一樣,閹了二號台,廢了四號台,盡量忘記一號台,僅餘的免費電視就剩明珠台,可是現在的非洋人節目主持人,聽他們的英語,耳朵想自盡。尤其某位報天氣及財經的女士,英語擾民達烈級程度。已不敢冀求牛津英語,標準一點,正宗一點的美國口音也不緊要,來個鬼「𡁻」泥英語殺手,連唐人街英文都不是,把英語先姦後殺,不是英語災難,不止是語障,是語癌!以Angelina Jolie的做法,要預防性切除的。朋友傳來YouTube短片,以前明珠台的節目主持人是關朝聰和狄寶娜摩亞,耳根舒服晒。如今,我的救贖是香港電台的Samantha Butler報新聞,英文有英味,阿們。
我真的不介意換國旗,但我介意換走這方土地的中英語文風味、水平。而且換成那麼核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