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加薪的幅度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加薪的幅度 - 李兆波

剛公佈的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結果,低層及中層的公務員加薪3.92%,高層的2.55%,幅度比通脹低。我對此不感到奇怪,因為從來加薪都不會只考慮通脹的因素,僱主考慮的,是成本、可否留住人才,以及員工的表現。薪酬是員工考慮在一間公司工作的其中一個因素,工作的穩定性、附帶福利、前景等也是其他重要的原因。

公務員難與私人機構比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金融業持續不景氣,裁員之聲不絕,滙豐控股(005)又再宣佈全球裁員1.4萬人。政府的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內有不少是參考金融機構,數字被拉低是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私人機構裁員的因素不會在薪酬趨勢調查顯示出來,而正正是此因素令私人機構的薪酬升幅高於公務員,此溢價反映了工作的不穩定性,因此公務員加薪的幅度不可能單以數字與私人機構比較。
在私人機構,表現不佳的,可以在午飯時間返回公司後即時消失。即使是表現不錯的,也會因為業績、改組等因素而離開。相反,公務員即使表現很差劣,例如在南丫島海難,明顯有人嚴重失職,相信他(們)仍然可以留住職位及「光榮」地退休。如果在私人機構,有關人士可能已被炒十次以上,大家也知道可以在私人機構工作終老的很少。
剛過去的碼頭工人事件,也涉及加薪。加薪是複雜的社會問題,自己的能力、市場的供求,以及經濟的環境,都是影響薪酬的因素。單單寄望可以與甚麼通脹看齊是不切實際,每個人無論是外表、內涵、學歷及經驗等都不同,不可能薪酬也是差不多的。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