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星安琪蓮娜.祖莉因為檢驗到先天性乳癌基因,決定切除乳房防癌,成為中外傳媒的熱話。安琪蓮娜公開手術的決定,呼籲其他女性正視問題。不過,這個被她形容為效果漂亮的大手術,並非人人都負擔得起。就連她接受的乳癌基因測試,也是由一家美國公司擁有獨家專利,檢驗費用盛惠兩萬元港紙。
基因註冊專利 變獨市生意
擁有安琪蓮娜乳癌基因專利的美國公司,名為Myriad。90年代初,幾名美國學者找到遺傳乳癌基因的排序,帶有基因的人士患有乳癌的機會高達八成。參與研究的學者,創業成立Myriad,把該基因註冊成專利,不但擁有檢測技術的專利,其他公司想研究其他檢測基因的方法,都要得到Myriad首肯。
全靠基因專利庇護,Myriad能夠做獨市生意,為無數好似安琪蓮娜祖莉等憂慮帶有遺傳乳癌基因的女性檢測基因,提早防癌。時至今日,Myriad已經是一家市值27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在安琪蓮娜的《紐約時報》文章刊出當日,Myriad股價立時升3%,絕對好過賣廣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月初撰文,直指Myriad的「基因專利」太霸道,阻止同業研究基因,情況有點似把數學方程式當作是專利,耶魯大學早就打算推出成本更便宜的檢測乳癌基因手法,最後受Myriad的專利所限,惟有打退堂鼓。美國本土醫學組織近年多番挑戰Myriad基因專利,去年上訴到最高法院,暫時未有裁決。
傳統的經濟學家,假設保障專利及知識產權,有助科研及創意,但太過倚靠專利,又容易忽略了社會成本,以為利潤是追求知識的唯一誘因,任由公司利用專利賺到盡。
大眾難受惠 窒礙學術研究
Stiglitz指出,單純追求真理可以是科研的動機,即使Myriad找不到基因,政府支持的本土、國際研究組織,可能遲幾年也會找到同樣乳癌基因,他們反而能提供低廉價格的檢驗服務,令更多大眾可以如安琪蓮娜般,接受基因檢驗。
Myriad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學界就估計人類2.3萬種不同基因,有兩成的基因被註冊成專利,掌握在企業及科學家手中。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癌症、心臟病,腦退化症與基因有密切關係。而基因研究只是發展初期,事關人類健康的福祉,企業註冊成基因專利,普羅大眾未必能夠受惠之餘,學術研究也受到窒礙。
科研發展一日千里,企業投資研發專利知識,或者很快會變成眾多科技必要技術,甚至是挽救人命的重要研究。天秤兩邊,一邊是對企業投資創新適當的保障,另一邊可能事關人類福祉。希望安琪蓮娜的防癌呼籲,除了令更多女性關注乳癌基因,也令更多人關注天秤已嚴重傾斜到企業一邊。
上市扼殺創意
過度保障知識產權,固然會弄巧反拙,窒礙創意,但原來容許一家公司上市,也可能扼殺創意。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Shai Bernstein最近便發表一項矚目的研究,結論是科技公司上市會危害創新,原因是公司的頂尖創新人才,在上市中變成暴發戶,一朝得志,心態上很難平衡,故此多傾向離巢,而留下來的專才亦變得身驕肉貴,往後創新的質素亦往往嚴重下滑。另一個原因,則是上市後,任何創新突破,也要與街外股東分享,誘因大減。
Bernstein不是隨便說說,他研究了1985至2003年間,2,000家公司的四萬項獲批專利申請資料,並且將這段期間上市的科技公司,與業務相近但因市況而擱置上市的公司互相參照,發現成功上市的科技公司,其專利的質素(反映在其他專利引用的次數),較沒有上市的一組減少四成。
上市會扼殺創新能力的論調,驟眼看起來好像違反常識,上市無非是要做大做強,有了更多資源,自然可以加大在科研的投放,不過,上市後無以為繼的例子卻又比比皆是,看看團購網Groupon、社交遊戲公司Zynga上市後的一落千丈,強如facebook,也未見有叫人耳目一新的革新,似乎印證了這個「上市的詛咒」。
從不建議投資新股
生意點子貧乏,惟心思卻轉向搞財技,手上資金充盈的科技股,會更倚賴收購來取得新技術,可說把創新也外判了。
我認為,Bernstein的論據,對於非科技公司來說也同樣適用。上市對公司的發展來說,固然是一個階段,對於管理層來說,也是一個心魔。上市初期的管理層,手上的資源大增,要兼顧的工作多了又複雜了,很容易會給自己藉口,不再像過去般專注於業務。走不出這段迷失的日子,重新對焦,上市反會成為一家公司走下坡的起點。
因此,我從來不鼓勵投資新股,雖然最近新股潮又再靜極思動,久違了的大型新股接踵而來,但我不以為投資新股是一個低風險的策略。雖然半新股的表現近期較有起色,但多集中在創業板的股份,這些股份流通量低、波動大,而且一般散戶難以在一手市場認購。
我約略做了一些統計,若果不計三隻創業板的新股,今年至今上市的新股,平均回報是負5%,跑輸恒指的1.7%。
假設以上市首日的開市價,買入今年上市的所有新股(包括創業板),回報才有7%,跑贏恒指,但兩者的風險自不可相提並論。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