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佛誕,也是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港府積極推動下,近年太平清醮被包裝成本土盛大旅遊活動,年年吸引數以萬計旅客湧入長洲「過節」,令這個有過百年歷史、信仰色彩濃厚的活動,成為每年節慶盛事。太平清醮更在201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力更大。但這種「文化旅遊經濟」,到底是禍是福呢?當中經濟與傳統之間的衝突,又有沒有平衡之道呢?
1.打醮 VS 包山節
太平清醮是怎樣起源呢?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晚清時期長洲曾發生瘟疫,造成重大傷亡。居民於是請高僧為全島做法事超渡,又於北帝廟前設壇拜祭,捧北帝神像沿街遊行,其後瘟疫果然停止。自此,長洲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以酬謝北帝神恩。
其實,「醮」就是祭祀、酬神之意。「打醮」的意思則為「設壇誦經,超渡鬼魂」的儀式。因此,太平清醮的起源充滿民間信仰色彩,種種文化習俗都圍繞這種信仰而來。
可是,今天太平清醮的傳統意義越來越被淡忘,旅客的焦點都是搶包山和飄色巡遊。旅發局對外推廣這項旅遊活動時,更以「Cheung Chau Bun Festival」(長洲包山節)為太平清醮的譯名,將一項傳統活動嘉年華化,焦點只在搶包山和飄色巡遊,傳統意義給淡化了。事實上,包山和飄色只是當中一個小環節,太平清醮的意義遠多於此,一直以來也不是為了「包」而大肆鋪張,又何來Bun Festival之意?
2.搶包 派包 到搶膠
搶包山是太平清醮的重頭戲,最初的形式,是由長洲島民自由參與,各人從四方八面蜂擁爬上數層樓高的包山,摘取平安包,搶得包子越多,福氣就越多。
很不幸,1978年的搶包山出了嚴重意外,一座包山倒塌,造成二十四人受傷,自此政府禁止了搶包山活動。其後的太平清醮,島上改為派平安包。
2005年,港府為推動旅遊業,批准復辦搶包山活動,並積極協助和推廣。不過,為了減低意外發生,搶包山活動已由傳統習俗變成體育競技──爬包山的人都是經過預算的「選手」,按嚴謹規矩參賽,並引入計分制。比賽期間,選手須腰繫安全帶,搶的是膠包,跟傳統人山人海的搶包山一比,可謂面目全非。
另外,今日遊人趨之若鶩買來吃的「平安包」,傳統只作祭祀之用,一向只掛在包山上,名符其實是給鬼神享用的,沒有人會賣和買。但太平清醮旅遊商業化後,平安包卻成了人人排隊搶吃的食品。
3.只重消費 島民紛破齋戒令
太平清醮節慶化後,的確娛樂性豐富,長洲商戶會趁機售賣各式紀念品,大批遊人到長洲消費,帶旺當地零售和飲食業,也促進本土旅遊業。可是,過度的商業化,也會把傳統習俗蠶食。
例如,打醮期間必需禁止殺生,島民須齋戒,使肉體和精神上潔淨。從前太平清醮期間,全長洲只有素食供應,連島上的麥當勞餐廳也只供應香菇包、薯條、蘋果批等無肉之食物。可是,近年太平清醮「大收旺場」,為了生意,籠絡遊人,照樣殺生提供肉食,街上亦有很多肉串燒等小食售賣。
4.結語:傳統與商業的衝突與平衡
在現代社會,沒有商業化,傳統往往難以傳承下去;但商業化,傳統意義又會漸漸消失,要平衡兩者的衝突,永遠不是易事。好像太平清醮,成為旅遊熱點的同時,其傳統也變得面目全非,各項活動和遊人焦點,已完全不能反映太平清醮背後的意義。
太平清醮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重要意涵自然是當中的文化內涵,但節慶商業化後,這種文化內涵卻漸漸給遺忘。這其實與政府如何看待文化保育大有關係。近年的所謂保育,都一面倒商業化,當中的內涵無人問津,最重要的是消費商機。其實,傳統和商業之間可以取得平衡,例如茹素是太平清醮的傳統,正所謂入鄉隨俗,相信遊人不會介意那天身處長洲而沒有肉吃,又何苦自毀傳統,令所有有特色的文化習俗都變成一模一樣的吃喝玩樂,全都年宵市場化呢?
撰文: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周二至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