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成年人都覺得辛苦的化療,幼兒又如何能承受呢?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表示,「小朋友比大人仲叻啲」,因為其復原能力較成人佳,心臟抵抗力較強,骨髓移植成功機率也較高;不過,日後可能會「生得細粒啲」。
樂晴患的是神經母細胞瘤,梁憲孫指出,此症一般出現在10歲以下兒童,一般在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至第四期。自體骨髓移植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原因是普通劑量的化療未必有效,需使用大劑量化療,殺死體內所有癌細胞,惟也可能損害病人骨髓;所以,醫生會在事前抽出病人自己的骨髓,待完成化療後,再將病人骨髓輸回體內,讓骨髓自行復原。
肝肺功能或較弱
他表示,神經母細胞瘤雖較難治療,但進行骨髓移植後,可減少復發機會,「做完移植已經完成療程,(如果)復發要再諗辦法,可能再做其他化療」。
對於幼兒癌症患者,梁指醫生不會因而採用較溫和的化療方法,「醫唔好個病,都係白做㗎啫」;但幼兒復原能力較成人佳,只是在接受大劑量化療後,心臟、肝及肺功能可能會較弱,也有機會影響內分泌及生長,「可能生得細粒啲」。
神經母細胞瘤較為罕見,香港每年最多只有數十宗個案,成因不明,多為基因變化引起,分為局部性(集中在一個組織)或擴散性(會侵襲其他組織)。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