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兩年前以策略日目標革新的滙控(005),昨公佈2014至16年度新三年大計,面對環球息差收窄困局,首階段訂下的成本效益比率未能達標,集團惟有重施故技,以裁員減省成本。行政總裁歐智華指,未來三年全球會縮減最多1.4萬個職位,額外節省20至30億美元(約156至234億港元)成本支出;滙豐香港重申,不會有「全行性」裁員行動。
記者:劉美儀
今年3月底止,滙控全球員工約26.04萬人,行政總裁歐智華上周公佈季績時透露,連同今季英國裁減1,100人,及出售資產自然流失4,300個職位,全球人數將再降至25.4萬人,昨日的新指標透露,至2016年底,全球員工總數將介乎24至25萬人,即較目前最多裁減1.4萬個職位,或5.5%。
港不會「全行性」裁員
前年度滙控公佈,2011至2013年內,全球將裁減3萬個職位,盈利貢獻重鎮的香港區,當年9月宣佈削減本港3,000個職位。
現時滙豐本港員工(包括恒生)總數約2.8萬人,對於本港會否再出現上次裁員規模,歐智華在電話會議中表示,有關裁員行動將會是全球性,而非針對某一個地區,沒有地區可倖免:「這是(裁減職位)覆蓋全球分散而規模不大的計劃(spread quite thinly around the world)」,集團不會分列各地區縮減數目。」滙豐銀行發言人回應指,本港不會進行「全行性」(bankwide)規模裁員計劃,但如其他企業一樣,會尋求方法持續提升機構效率。
延續股本回報率目標
事實上,滙控新三年大計未見驚喜,包括股本回報率、核心資本比率、派息比率及貸款比率,皆與舊三年計劃相若(見表),最令人驚喜的是揭示未來三年可持續節省最多30億(美元.下同),但卻是倚賴裁員及出售資產來達成。
歐智華在投資者日透露,所有釐訂的新3年指標,「並未計算息口回升因素」,即以利率維持不變作基礎。一證券研究主管指出,美國若退市息率進入上升周期,坐擁龐大存款的滙控,可受惠息差擴闊及收益增長,歐智華似為未來超標完工「預留一手」。
承接前年訂下的首階段3年指標,滙控在削減成本支出(25至35億元)已超標(年度化計達40億元),股本回報率(12至15%)以核心表現計,歐智華說「我們已在目標區範圍內」,故有關目標會延續下去,按《巴三》協定計算的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新階段會訂於超過10%水平。
歐智華:成本效益未達標
至於48至52%的成本效益比率,他坦率表示,「明顯地我們未能達標」,原因是連串未有預計因素,包括歐債危機、集團因合規及不當銷售等問題,在美國及英國涉及的賠償支出;雖然未來3年成本效益比率,彈性修訂為處於50至60%中間範圍,但他指集團會確保收入增長高於成本增幅,以維持收益正增長方向。
新3年策略目標披露了收益增長目標,包括財富管理收益增加20億元,及加強工商銀行業務與環球銀行資本市場業務合作,所產生的20億元協作效益。未來在資本運用上,亦會確保所投放地區,能提供相符合的股息回報,拓展業務的資源會集中在快速增長地區。
證券界普遍對滙控公佈新目標,持正面看法,認為再節省多達30億元成本,屬預期之外,惟派息率上限未有提高則感失望,因策略屬3年指標,有利股價短期上升的消息不多,故大行多維持目標價及投資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