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某左派元老發表措辭強硬的批判宣言,一場政治肅清風暴隱然成形。
以往泛民建制壁壘分明,雙方猶如平行線,最近部份「舊電池」終被掃出幫會,情況似乎逐漸轉變。《大時代》有一句名言:股票之道在於人棄我取,當中頗有政治禪味。經過兩次行政長官選舉,眾所周知泛民不成氣候,芸芸因素之中,缺乏執政歷史是致命弱點,縱有千般雄韜偉略亦令人卻步,而且大部份民主派政客不見得擁有擔任司長局長等重要職位的經驗,具有行政經驗的港英餘孽自然奇貨可居。或許有人認為新政制新氣象,動用舊電池換湯不換藥,可是每逢體制急變及新人上場,坊間瀰漫保守態度,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更加需要熟悉操作政府人士鎮定局面,穩住公務員團體的軍心。為了避免某些人上台後大改特改,最後橫屍荒野的收場,盡量維持原狀是首屆民選政府的政治任務,而這也是勸說商界不抗拒民主的誘因。
提到商界,泛民與其交惡乃深切痛症,尤其後者滿腦子「工人即正義,商人即邪惡」的左派階級觀念,建立企圖以多凌寡,逼迫商界就範的印象。民主派僅僅滿足扮演在野派角色,於立法會選舉取悅選民倒也罷了,但是心懷類似思維執政,必定頭破血流收場。民主政治講求談判妥協,繞過商界毫不足取之餘,更忽視財團富可敵國,手握各行各業命脈的殘酷現實。一旦這班人不高興,政府施政阻力激增,更何況泛民高舉打倒地產霸權的口號,深深觸動地產商神經?經濟改革說易行難,需要花費人力物力游說,甚至牽涉幕後無數的利益交換,換而言之,即使是民選政客,都要和商界長時間磨合。如果泛民立志執政,遲早都要和商界交往,與其等到掌權後登山涉水,何不現在向相關人士政黨拋出橄欖枝,提出合作的建議,爭取商界不反對,便是獲取選舉籌碼的手段。
局勢丕變,心態調整非常重要,特別是舊電池們應該意識到,返回權力核心必須另闢蹊徑,甚至淪落到寄人籬下的境地。尤其是曾經權傾天下的商界,唐英年滑鐵盧的教訓,就是單純開動商界力量參選,只會在不正常的體制發生,民主社會的規則,不外乎背後暗中資助現成政治代理人,結合其他社會階層的勢力攫取利益。另一邊渾身政治潔癖的泛民,恐懼罵名而碌碌無為,其實算是香港墮落的幫兇。鐵骨錚錚的泛民支持者,大多糾纏誰是誰非,要求宗教道德的純正,四處討伐自我毀滅,均對推展政治形勢毫無助益。
如果手握權力是守護價值守護利益的前提,為它做出違背己身意願的事情,大概就是現實的悲哀吧!
瑪倫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