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M.Keynes)大概沒有想過,他的同性戀傾向居然成為經濟爭論的焦點,還掀起一場網絡風波。
金融海嘯五年多後全球經濟依然沒有多少起色,一些政府為求脫困,乞靈於凱恩斯經濟學說,希望透過寬鬆貨幣政策及赤字預算大手刺激經濟,重新啟動經濟增長。也有部份政府官員及學者不以為然,認為凱恩斯的短期刺激措施弊多於利,又相信只爭朝夕的做法不利長遠發展,更可能讓下一代、幾代背起沉重負擔。
著名歷史學者Niall Ferguson前幾天在一個投資者內部講座中就狠批凱恩斯的經濟學說有問題,指他專注於短期刺激措施是因為他是同性戀者及沒有小孩(Keynes didn't care about the long run because he was a homosexual, had no children)。據說他話一說完,全場鴉雀無聲,不知如何反應。散會後不少與會者把Ferguson的評論在網上瘋傳,惹來大量反響及批評,最終逼得Ferguson公開發表聲明致歉,指自己對凱恩斯的評論 "不經大腦又麻木不仁"(as stupid as they were insensitive)。
Niall Ferguson 為何有這樣的批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稍稍看一下凱恩斯1930年寫的"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 就會知道凱恩斯對下一代的未來充滿憧憬與期盼,希望在生產力不斷提升下繼起的一代能擺脫營營役役的生活,可以追求金錢以外的理想與夢想。而且,凱恩斯建議政府採取短期刺激措施並不是因為他對長期影響置諸不理,而是不希望犧牲現今一代人的幸福換取不可知的未來回報。對他來說,放任幾百萬工人失業及生活無着是難以承受的沉重。可惜,很多政府特別是歐盟、英國政府聽不進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