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要考慮鄰近地區關係,並非甚麼新生事物。港英時期,電影上畫,受到鄰近國家抗議,馬上落畫。八十年代描述文革的台灣電影《皇天后土》,上映一天後遭禁,理由就是「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
今天梁振英下令,要求各局在文件中白紙黑字評估政策對內地政府、民眾和傳媒的反應和觀感,與港英政府考慮的與「鄰近地區的關係」,完全是兩碼子事。當年是兩國外交,仍以英國利益為主體。但梁振英要求政策考慮內地感受,擺明是要犧牲香港,把本土利益,置於所謂全國利益之下。
梁振英突然提出這個要求,是因為他上任大半年,接連犯下影響與內地關係的致命錯誤。為了民粹掌聲,先來行政措施嚴打水客,因法律理據欠奉,顯得左支右絀;再來就是所謂「港人港地」政策,漏洞百出,效用成疑;推出限奶令,更因為法律條文粗疏,執行又誤中副車,更與香港自由貿易政策相違,更嚴重的是得罪了內地權貴,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也開腔抱怨限奶令影響孫女的奶粉供應鏈。梁振英上任以來拚命要搞好內地省市關係的所謂「內交」,一鋪清袋,了解國情,精明幹練的形象,也一夜之間玩完。
梁振英自己犯錯,卻諉過於人,下令政策要評估「內地感受」。這種政治決策,本來是梁振英和一眾政治任命司長局長的份內工作,但這批炒股多過了國情的庸才,能夠透徹了解國情,對官情、民情和輿情充份掌握嗎?
舉個近期的例子。香港應否捐助雅安地震救災,在中港引地熾烈爭論。內地黨報附和香港左報對拒捐的指摘,是反人道反民族,是反國教運動的延續。事件在內地網絡不斷發酵,立法會議員黃毓民「酒濃於水」的拒捐發言,幾天內點擊率過百萬,激讚留言成千上萬,內地輿情也慢慢改變,指港人拒捐實為疑捐,內地諸如紅十字會等救災機構,在透明度和公信力方面,需要深切反省。
內地官情、民情和輿情,幾天徹底大變,試問,政策文件可以如何下筆?是否要不斷改寫不斷補充?要到甚麼階段才拍板定案?政治決定,應該由政治任命的官員負責和承擔政治後果,現在卻把責任推給政務官,有甚麼差池就由他們孭鑊。梁振英這種功勞就自己領,過錯就向外推諉,是典型的政治蠱惑仔行為,能服眾嗎?
制訂政策都考慮「與鄰近地區關係」,並非全無必要,重點是誰是主體?考慮誰的利益?例如一年達5,000萬的自由行逼爆香港,無論是交通生活空間都對香港人帶來極大不便,港人要求取消一簽多行意見日盛,但內地激烈反對,考量內地感受後,是否要犧牲香港主體,繼續讓一簽多行侵蝕香港的主體利益呢?
所謂政策要「考量內地感受」,無論原則和實際操作都不可行,政務官應對之法,就是消極抵制。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