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中央銀行家就像消防員,那裏有事便放水,而且都對熱很敏感。上周初,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才大聲疾呼本港出現消費過熱,誰料隔幾日,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又講炒風過熱。不約而同的是,他們的聽眾,都感受不到兩人口中的熱氣騰騰。
美股接連創出新高,債息亦低處未算低,伯南克上周五在芝加哥發表演說,表示關注過度投機活動,尤其是炒風若蔓延至流通量低的資產,又或以借大量短債來融資的資產市場。他特別點明,在回購(repo)市場這個金融機構拆借短期資金的環節,尤其脆弱,要留意風險。
量寬成為市場唯一水泡
同一時間,《華爾街日報》便傳出儲局正制訂收縮現時每月買債850億美元的應變措施,更令人覺得伯南克的炒風論是否意有所指。他是否擔心,這個由他一手打造出來的量化寬鬆巨獸,會像科學怪人般隨時失控?
伯老一話關注市場投機活動,一直支持儲局無限QE的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便即時撲出,大力反駁金融市場有泡沫的說法,指利息由聯儲局控制,儲局既無急急腳加息的需要,國債大散的機會便不大,而股市雖創新高,但盈利亦比以前多了很多,故估值並非離譜。
我亦認為,現時開始大講股市債市存在泡沫,似乎言之過早,不過局部地方確實出現了一些焗賭的現象,好像當地垃圾債券的息率,最近創出5厘的史上新低,比六年前美國國債的息口還要低,更不要說蘋果為回購股票,輕而易舉便發行了逾千億元債券。同時間,一些在金融海嘯期間聞之色變的產品如抵押貸款證券(CLO)、商業物業按揭證券(CMBS)又再活躍起來,備受追息一族歡迎。
無論如何,一個要不斷靠低息來刺激的經濟,就像一個要不斷輸血的長期病患者,絕不能說是健康的。高利率是一個篩選投資項目的門檻,一個在高利率下仍值得投資的項目,才是經得起考驗、回報毫不含糊的機會。
在低息環境中,很多原來不值得參與的投資,因為相宜的利息支出而變得有利可圖,一旦利息回升,便會成為蝕本項目,屆時企業盈利、債務違約率便難免惡化。大家都明白,沒有了低息,音樂椅的遊戲便隨時完結。
可以說,過度倚賴貨幣政策、倚賴量化寬鬆,其實阻礙了經濟的新陳代謝及必須的改革,只會炮製一個新泡沫來取代之前的泡沫。低息亦不如一個新產業的冒起般令人雀躍,如今的資產通脹並未有力地谷起消費品通脹,職位的增長依舊未如理想。量寬的最大價值,只不過因為它是唯一的水泡。
最惡大鱷也不敢對着幹
上周在紐約舉行的大型對沖基金會議,不少出席的大鱷均對伯南克口誅筆伐,認為他化身超級大莊家,嚴重扭曲了市場的運作,不過,我留意到他們一邊嘴藐藐,一邊還是口窒窒地表示,不敢與聯儲局對着幹,意味着這批最有實力、最喜歡逆向思考相反理論的人,都不會跟儲局的力量作對,無疑是為孕育未來的泡沫製造條件。
金融市場還處於理性亢奮時代,但距離非理性亢奮,只是一字之隔。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