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彭博社捲入「竊密風雲」!這家全球財經資訊及新聞機構,被踢爆旗下員工涉嫌透過客戶使用的金融服務終端機,窺探客戶的私隱資料,例如使用終端機的時間及功能等。雖然彭博社隨即道歉,並限制記者查閱相關資訊,但成為受害者之一的美國聯儲局及財政部,周六宣佈就事件展開調查,一場震撼華爾街的「竊密風雲」恐一觸即發。
這宗「竊密風雲」上周五首先由《紐約郵報》揭發,指彭博駐本港一名記者,早前以高盛旗下一名合夥人多日沒有登入彭博終端機為由,向高盛查詢該合夥人是否已離職,及後高盛赫然發現,彭博員工原來可透過財經資訊終端機,窺探用戶使用終端機時間及使用過何種功能的資訊,引發高盛不滿,指有關資料屬敏感資料,遂向彭博作出投訴。
揭摩通「倫敦鯨」元凶
其後,另一家大行摩根大通亦如夢初醒,懷疑彭博員工亦是利用上述方法,追蹤集團旗下員工的登入資料,藉此偵察去年爆發「倫敦鯨」交易醜聞,令公司損失60億美元的員工資料。
由於聯儲局及美國財政部都是彭博終端機的用戶,這兩家機構周六都表示已向彭博社了解洩露客戶資料的詳情,並就此展開調查。
自彭博的金融數據終端機於1990年開始服務以來,該公司的記者便可以透過終端機的「Z功能」(”Z” function),獲取用戶的資訊,包括登入資料、登入時間、聯絡方法、曾經查看哪一類資料等資訊,甚至客戶與該公司的客戶服務部門的訊息亦可取得。
其中一名彭博前員工向財經網站CNBC表示,他曾經在彭博的編輯部門工作,曾「貪得意」查看伯南克及前財長蓋特納的資料,並向新入職人士展示有關資訊,顯示終端機如何「萬能」。
彭博認衰 限制記者權限
彭博行政總裁Daniel Doctoroff表示,雖然公司記者能獲得的客戶資訊有限,但承認錯誤,並已即時採取行動,上月該公司已更改政策,公司的記者只能獲得與客戶相同的資訊。該公司又指記者沒有獲得客戶的敏感機密資料,如交易及收購目標等。另有消息指,有關的登入、聯絡及顧客服務資訊僅讓彭博銷售部門為用戶提供服務及回答用戶問題,而非讓記者收集資料。
但高盛一名高層指,儘管彭博聲稱其員工獲得的客戶資訊相當有限,但只要知悉旗下交易員曾看過例如一些大戶或著名交易員看過甚麼股份或政府官員向彭博查詢過甚麼問題,隨時都會成為賺錢的機會,故對彭博的做法深感憂慮。
有對沖基金經理直言,對彭博窺探客戶資料的做法感到震驚,已徵求法律意見,重新檢視與彭博簽署的合約,以了解彭博能取得公司甚麼資訊。
彭博的金融數據終端機服務有31.5萬名用戶,包括不少分析員、專家及財金官員。分析指,雖然記者不會知道個別股份或交易,但從用戶的搜尋的資訊中可一窺各交易員的想法,擔心記者可從有關資料中,破解分析員的股票策略。
彭博竊密事件簿
10/5: 《紐約郵報》報道,高盛向彭博投訴,指彭博利用金融數據終端機監察高盛員工的私隱資料,對此深感憂慮。彭博即時補鑊作出道歉,並禁止記者獲取客戶資料的權限。
11/5: 摩根大通懷疑,彭博記者利用金融數據終端機窺探員工的登入資料,從而偵察「倫敦鯨」巨額交易虧損中所涉交易員的資料。而作為彭博資訊終端機用戶的美國聯儲局及財政部已接觸彭博了解洩露客戶資料的事件,並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