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滿足】
「係咪全部發展晒就一定好?」在上水土生土長的原居民簡偉康,內心不斷有這個疑問。在孩童年代,他家裏靠耕田維生,也有養豬及雞等禽畜。一直想盡力保留往昔新界風貌的他,機緣巧合由協助耕種的義工,成為保育塱原濕地的項目助理,每天落田也感到心靈滿足。
生於七十年代,成長於上水松柏塱,簡偉康是不折不扣的原居民。他沒有親歷元朗絲苗那個本地農業興旺的黃金歲月,指其中一個農民放棄種米的原因,是因為政府截了山上水源設置集水區。
感慨農田景貌漸模糊
不過,在孩童的歲月,簡偉康的家也有耕種,與傳統的新界農民無異,家裏也會兼養禽畜,其中一頭母豬,每年生產的小豬,會送到市集販賣。
過去鄉間生活的快樂光境,是簡偉康難忘的回憶,眼見新界發展越來越急,昔日遍地農田的景貌漸漸模糊,他不無感慨。當知悉長春社透過耕種保育塱原濕地時,他就跑到鄰近住所的農田當義工,協助管理農地,不時親身落田耕種。也是意料之外,由當義工開始,後來成為長春社項目助理,全天候投身塱原農地。簡偉康希望盡力留住新界農田的特式地貌,既留住香港歷史,也尋回自己的童年回憶。對於農地不斷被發展商打主意,他的答案簡單不過,「香港唔應該淨係睇呢啲嘢」。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