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川地震遺址,攝影師想起一種聲音,五年前,新城區倒塌的樓房瓦礫裏,他與同行記者邊走邊大聲叫:「有沒有人啊?」跟着他聽到一個老婆婆的聲音,一點一點,微弱的,聽不出是說話還是呻吟,也分不清是不是對外面人的回應。滙報給救援人員後,大家都明白,愛莫能助。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大地震,其中有約二萬人口的北川,頭一個月的死亡數字是一萬一千多人,失蹤的近一半人口裏,知道的生還者數目不多,也沒有埋在瓦礫裏的死亡數字。只知道,不少居民現在已長眠於曾經活生生居住的地方。
購票進入災場遺址
當時災情嚴重,還沒有清理倒塌樓房,把新城與舊城分開的北川河,上游部份又出現堰塞湖情況,為免洪水一旦暴瀉,危及北川以下的縣城,政府把所有人撤走,把堰塞部份炸開排洪。之後,縣城被洪水淹浸至最少兩層高的樓房,壓在樓房裏的屍體一同被水淹沒。水退後,政府放棄挖掘屍體,為防疫症發生,全城消毒,並在縣城二十公里外另建新城。
北川縣城,變成地震紀念遺址,也變成永遠的災場墓地。目前一般人要購票才可進入地震遺址,在縣城大閘外,支付三十元人民幣,才可乘坐五分鐘專車進入縣城災場遺址。
攝影師重返北川,走過壓着無數生命的倒塌樓房,再一次走在曾經遍佈遇難者屍體的街道,五年後的空蕩裏,沒有鬼魅的陰森感覺,因為,看過真實的死亡,想到的,不是詭異,而是難過。
進入這裏的遊客,甚少是本縣的人。一個穿熱褲的少女,為災場景象震撼,在傾斜了的北川大酒店前,撫着一邊面,像一幅當代驚慄畫;五年前相近的位置,同樣有一個嚎啕大哭的女子,由親友扶離現場。一座震碎了的樓房,五年前走過抬着屍體的救援隊,現在走過的,是拿着黃菊花默默致哀的人。
爭上車的全是青年
高分貝哀樂的悲情讓人感覺不太舒服,有內地導遊說,很不情願帶遊客到遺址。當年在北川中學念高中三年班的生還者何昱蓉,為了生活,現在於新城膠花店上班。地震時,她身處的第三層校舍塌至地面,死裏逃生,她從學校奔走回家,半小時路上,盡是血流披面的傷者,和一具一具抬出來的屍體。「我在幼稚園門外看見妹妹沒事,才懂得哭起來。」
一家人幸運保住生命,她沒再見過壓在下面念高二高一的同學。「五一二之後不再怕死人,只怕地震。」地震後一星期,北川傳出堰塞湖之時,軍隊入城接走災民,有一幕,她還記在心裏,「大家都爭先恐後怕上不到車就死定了,最後我在車上看見全是年輕力壯的人,老人都在等下一批車……」
地震災情畫面,心裏迴盪。重返歪倒的廢墟,動也不動,停留在永遠的震撼。生者與死者,茫茫無覓處。
攝影:林亦非
撰文:冼麗婷
《壹週刊》提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