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
記:《蘋果》記者
黎:黎堅惠(Winnifred),跨媒體文化人,曾任《號外》編輯、《Amoeba》總編輯、形象顧問、電台DJ
記:巨鴨是藝術嗎?
黎:巨鴨可以解讀為modern art(現代藝術),modern art嘗試顛覆大眾固有概念。隻鴨嘅shocking value係體積,放大後改變大家認為玩具係細細件嘅觀念,帶畀參觀者全新感受。當然,有人會唔認同巨鴨係藝術,無謂爭拗,你可以選擇like或dislike。
記:巨鴨為何在香港得到咁多關注?
黎:我認為係因為timing(時機)。香港呢幾年好沉鬱,政府唔值得信任、住屋貴到驚人、空氣又差,社會瀰漫窒息氣氛。隻鴨橫空出世,當然唔可以改變一切,但佢象徵嘅「童年」、「簡樸」,好輕易hit中好多人,令大家咁開心,成為一件「賞心樂事」。香港近幾年真係冇乜嘢「賞心樂事」,記憶中可以令咁多人開心嘅,都已經係1996年李麗珊贏奧運金牌。
今次展覽,值得搞公共活動嘅人去探討。因為,今時今日要捉住大家嘅attention(注意力),絕對係難事。身邊發生嘅事太多,包括數唔清嘅WhatsApp、電話、短訊,每樣都係要爭你嘅注意力,隻鴨幾乎一次過搶晒。
不過,所有事有光明就有黑暗,Rubber Duck亦都引出香港陰暗面,原來有人唔肯排隊,有人唔理勸告狂踩鴨公仔。呢個世界本來就係相對,問題係選擇企喺光明定黑暗一邊。
記:公共藝術貴乎公眾參與,但有批評認為,湧到朝聖的人群只為與巨鴨拍照,放上facebook罷了。
黎:去同隻鴨影相有乜嘢問題?自由社會,自由選擇。影相都可以係與藝術品互動方式。現今世界嘅各種limitation(限制),已經因為科技慢慢瓦解,例如影相唔再係專業攝影師專利,因為手機相機嘅進步,加上易用到死嘅軟件,人人都可以透過鏡頭表達自己、創造藝術。
最近喺網絡睇到好多人影嘅鴨相,都好有創意,係經過佢哋思考嘅二次創作。所以,巨鴨某程度上,都啟發咗部份人創作意念。
記:會覺得巨鴨太兒戲嗎?
黎:邊個人可以判斷藝術嘅高與低?流行曲都可以觸動人,都有人話黃霑、林夕嘅詞,提升咗廣東流行曲藝術成份;而且,你睇吓碼頭工人示威,許冠傑《半斤八両》歌詞,今時今日形容打工仔,一樣咁貼切。
記:巨鴨展覽主要還包括相片、巨鴨模型展示,評論認為都是較單向的展品,欠缺較少互動,也沒倡導公眾透過巨鴨反思。
黎:欣賞藝術係需要思考空間。好似王家衞拍嘅戲,每個人都可有自己閱讀版本。如果商場要好似博物館導覽咁,不斷導讀、解構隻鴨,會唔會畀咗一個框框,要大家睇到嘅嘢,都係一樣?
藝術係咪需要導讀?其實,喺互聯網勢不可擋嘅影響力下,大家易接收知識,唔再輕信專業,甚至懷疑,包括西醫醫學,係咪有病就要食抗生素?個人開始尋求自己信念,唔再由某某大師斷定乜嘢先係藝術。好似我𠵱家只係發表自己觀點,唔代表你一定要聽。
記:每次有藝術展如《畢加索──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珍品展》等吸引大批市民,總會有人質疑港人「都係趁墟啫」。
黎:香港人唔識欣賞藝術?我又唔覺喎。我認識一啲家長,經常帶仔女去博物館。有時睇到啲blog,大家對藝術嘅見解都好獨到吖。
不過,我唔會因為咁判定香港人嘅藝術修養,因為我哋嘅觀感來自認識嘅人。呢個問題可以回應番我啱啱講嘅,每個人都有自己面貌,一竹篙打一船人嘅年代已經過去。
記:如果畀你搞,你會點搞呢個展覽?
黎:真係諗都冇諗過,因要帶唔多人認識嘅荷蘭藝術家作品嚟香港,仲要咁巨型,過程一定好艱巨,我自己問冇咁嘅魄力。𠵱家有人搞咗,大家可以做free rider,何樂而不為。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