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全城爭影巨鴨<br>鄧小樺:反映民智未開

隔牆有耳:全城爭影巨鴨
鄧小樺:反映民智未開

【隔牆對論 】
巨鴨。對,又是巨鴨。香港最近似乎只餘一片黃,都是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霍夫曼)創作的16米高巨鴨Rubber Duck蹤影,有人喜歡、有人不。
文化人鄧小樺認為巨鴨作為公共藝術,卻徒具心靈治療,公眾反思欠奉,「參與過程都只係影相」,但潮流教母黎堅惠不以為然,「同隻鴨影相有乜嘢問題?」因網絡上的鴨照部份頗有創意,足證巨鴨已發揮啟發作用。
對於展覽應否更多導讀,兩人意見迥異,但兩人至少有一點意見完全相同,就是巨鴨是沉悶了多年的港人難得的賞心樂事。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記者:翁煜雄 鄭啟源

記:《蘋果》記者
鄧:鄧小樺,本港知名文化人,文學雜誌《字花》創辦人之一、曾任香港誠品書店副店長

記︰有人批評充氣鴨算不上是藝術,你眼中的藝術是怎麼樣?
鄧︰視覺藝術發展到𠵱家無所不包,喺好耐之前,藝術定義其中一項係包括挑戰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嘅邊界。譬如以前印象派啱啱出現,啲人都會話「乜咁都係畫呀」,見到成個現代藝術歷史,曾經冇人認同佢係有美學價值嘅嘢,都可變成大家同意係藝術,有不停推陳出新過程,所以藝術可以好兼容,定義好廣闊。
記︰策展人強調充氣巨鴨是公共藝術,從目前情況而言,展覽能否達有關效果?
鄧︰巨鴨有其公共意思,隻鴨嚟香港有一定道理,不過商場去搞公共藝術展覽,可以更加有視野同膽識。今次展覽確有好多人參與,但係參與過程都只係影相,好似父母影子女成長咁款。我感覺今次除咗影相,好似冇其他方法去參與,公共藝術應該畀機會公眾更多參與,產生更多詮釋空間,不過主辦單位做得唔夠。藝術其實有教育功能,不過鴨仔似乎停留於治療心靈嗰種,某程度上只有消費性,只有精神慰藉成份。
記︰會否覺得今次展覽已變質,變成單純商場吸引人流的手法?
鄧︰藝術有分幾種,藝術可以唔為吸引人流而存在,但不能排除有人借藝術吸引人流,去達到與藝術無關嘅目的,問題在於主辦單位如何讓人領悟呢樣係藝術。𠵱家隻鴨距離香港人都仲係好遠,冇乜嘢人可以將自己嘅故事連結去隻鴨度,只係不斷聽到人話︰「好得意呀!」公共藝術係要在當下與當地事物連結,畀當地人有投入同創造,好似有人諗到隻鴨喺碼頭游去尖沙嘴,於是用鴨仔撐碼頭工人,就係好嘅示範。主辦單位要行前多啲,倡導呢啲理念。
記︰會否是香港人對藝術修為不足,以致無法對巨鴨有領悟?
鄧︰我會認為係主辦單位主動性唔夠,就以場地為例,我去睇鴨嗰陣,個空間唔夠畀我meditation(沉思),我都好想對隻鴨有沉思,但係人流真係好多,工作人員只係掛住叫細路仔唔好爬上鴨仔影相。𠵱家唔係參觀者唔想去思考,只係空間有局限。另外,你帶隻鴨嚟,點解唔諗搵團體合作令隻鴨有互動,例如畀小朋友諗吓佢哋童年快樂抑或唔快樂,再整理成一個報告。事後畀人知道,香港此時此刻,究竟係乜嘢人鍾意隻鴨,投射咗乜嘢想像響隻鴨度。如果由美術館做呢個展覽,可能就有呢類跟進。今次商場對展品論述欠奉,係咪可以再響整理方面多做工夫。
記︰暫時來說,你認為巨鴨除給港人歡樂,還有甚麼?
鄧︰香港人向來畀人感覺好精明、好奸猾,點解忽然間對隻鴨咁有投射,咁鬼認同隻鴨呢。隻鴨其實投射咗香港人正面對緊一個紛亂社會,同內地嗰種「奸」相比,香港人都仲好嚮往純情,好想返去以前響自己浴缸玩吓鴨仔嗰種感覺。從隻鴨睇到,香港人似乎真係冇乜所謂,只要你畀樣嘢我,我睇得開開心心就得。
對社會都係,只要件事對我善意都會接受,𠵱家咁多人對社會不滿,就係因為過晒底線。香港人要喺一個咁不滿嘅世界生活,其實都好辛苦,所以咪成日都話要移民。大家要諗吓,係乜嘢令到港人嚮往咁純真、cutie(可愛)嘅嘢,好似92年,大家會鍾意較delicate(精細)嘅嘢,例如文化中心廣場嘅《翱翔的法國人》雕塑,隔咗廿年口味就變咗做鴨仔啦,不過亦都反映香港藝術方面,仲係民智未開,有待啟蒙。
記︰如果由你策展,會如何籌備今次公共藝術展覽?
鄧︰如果想打「安全牌」,我會同關注被虐兒童團體合作,將鴨仔同弱勢團體連結。我都會鼓勵parody(惡搞)作品,畀人將社會關心嘅事放入展覽。如果可以有瘋狂啲嘅做法,我想搞個trip(旅程),邀請愛港力成員上船同隻鴨共聚,等佢哋一齊出大西洋唔好再返嚟,咁鴨仔真係帶住愛與和平,拯救到香港人啦;又或者佔中人士考慮先佔領鴨仔,將鴨仔變成吉祥物放響中環,仲有邊個敢郁佢。

黃鴨瘋魔全城,帶旺設展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