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這是一個爛笑話。希望各位曼聯擁躉,有怪莫怪;但說實在,從分析角度看,費爵爺和星爺,確有近似的地方。
我不是球迷,球賽對我來說,是消遣;但我知道,對真正的球迷,足球和球會,可是身份的一部份。一間機構,竟然可以成為許多人的朝思暮想,單就是這一點,就已經了不起。曼聯故事值得寫,因為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球會之一,品牌價值,幾乎是曼聯的全部;沒有球隊,球場只是一塊要經常保養的草地,其他和球隊有關的品牌符號,也不會有價值。
捧星能力是競爭核心
這樣想吧!英超每一隊,每一季,作賽38場,每場連同前前後後的評述和花邊內容,算兩小時吧;就算球迷平均只看一半,也是近四十小時高度專注的眼球。在這個普遍專注力缺乏的時代,懂得去用球隊和球賽做宣傳,可以有很高的成效。事實上,今時今日從事電子傳媒,以每秒的成本計,英超的轉播費,也是各種節目內容中,數一數二。當然,話說回頭,電視頻道是否知道怎樣將擁有的轉播權價值最大化,又或者贊助商廣告商有沒有充分發揮冠名贊助的效用,是另一回事。
說遠了,還是回到曼聯的價值管理。究竟曼聯最大的資產是甚麼?球星嗎?曼聯捧出來的球星,確實為曼聯帶來不少價值。不過,說到核心競爭力,應該是捧星的能力,而不是擁有的明星。
就像香港的電視霸權,過去是唯一在香港有捧星能力的媒體。至於在電影界,我倒想起了周星馳。星爺以往是獨食,自己一個是星,其他的,都是下把。但近年,你看星爺專注捧星,而且每一個都是他的生財工具。說到底,無論未來是誰執教曼聯,最終,他都是一個星爺。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