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星期,特區政府向傳媒「放風」,指出很多政黨和議員對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安排沒有很大意見,因此立法會組成辦法的改革毋須經過政改五部曲,只要修改本地法例便可,即使明年初才展開公眾諮詢,也有足夠時間。其後政府進一步透過消息人士指出,下屆立法會選舉可能會重新劃界,改為六個選區。這些「放風」目的就是要為公眾諮詢訂下框架,收窄市民就改革立法會表達意見的範圍。
我不知道特區政府諮詢了甚麼政黨和議員從而得出這個結論。但2016年立法會選舉將涉及全港市民的普選訴求,政府有任何初步構思都應該開誠布公展開諮詢,而不是偷偷摸摸向個別政黨「摸底」。經過長時間等待,市民對2016年立法會民主化有很大訴求,政府更應該諮詢他們的意見。
梁振英處理政制討論時好像一個「局外人、塘邊鶴」,當政黨、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學者及民間團體都踴躍參與討論時,惟獨他不發一言,避開有關政改的辯論,這一種態度只會令公眾覺得梁振英缺乏領導能力。他往往以「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要處理」作為藉口,但有甚麼比這個困擾香港多年的政制改革更有逼切性和重要性?
梁振英在去年參選特首的政綱中曾表示「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訂立的『五部曲』,就2016年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選舉辦法,在社會進行廣泛討論,考慮擴大選民基礎,提高議員的代表性和向社會問責」,但現時他一再違反競選承諾,導致政改裹足不前。
根據《基本法》附件二的規定及人大常委會2007年12月的決議,若要就2016年的立法會組成辦法作出重大改變,都需要經過政改五部曲,例如:所有議席變成地區直選、更改直選及功能組別的議席比例或取消分組點票等。若政府向傳媒「放風」表示立法會政改方案只需修改本地法例,意指立法會的組成辦法不會有重大改變,但梁振英未有展開公眾諮詢,完全缺乏民意基礎下作出這個結論。因此,我們必須注意這個很可能是梁振英設下的陷阱,一直拖延展開公眾諮詢,最後又以時間不夠為理由,逼泛民主派及社會接納一個不民主的方案。
2016年立法會的組成辦法(尤其是功能組別的改革)與2017年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息息相關。再者,萬一2016年立法會改革只是行了一小步,中央政府於2020年又會以「不能一步到位」等理由,拒絕全面取消功能組別。
若以2012年立法會政改方案作參考,曾蔭權早於2007年便展開五部曲的第一步。但現時距離下屆2016年立法會選舉只剩下3年,即使梁振英立即展開公眾諮詢,都不夠時間完成所需的五部曲程序。梁振英目前不碰有關政改的工作,最終可能會「拖死」2016年和2017年的政改方案。
最後,我呼籲香港市民、政黨、學者及民間團體就政制改革,積極參與討論及表態,向政府施壓,要求梁振英盡快就2016年立法會及2017年行政長官政改方案展開公眾諮詢。
陳方安生
香港2020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