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但中國人對性愛存禁忌及壓抑,惟有在飲食上宣洩慾望。講飲講食者尤以廣東人最癡迷,「背脊向天,人皆可食」,蛇蟲鼠蟻珍禽異獸照樣擺上枱饗宴。正因為此,幾乎齣齣港產片都有飲食場面,以飲食為題材的電影如徐克的《金玉滿堂》、周星馳的《食神》亦不計其數。畢竟,塵世間的生老病死、恩怨情仇,都在一張餐桌而起。杜琪峯曾這樣說:「食飯係人生最基本需要,亦最能簡潔同具體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而且確,單憑電影角色的食相、在飯桌上的言行舉止,已推斷到他們的個性(彭浩翔電影除外),這無疑是描寫角色最直接的手法。
草根之落腳地
至於為何選址茶餐廳?那得從它的起源說起。茶餐廳前身是冰室,當時只有高檔西餐廳提供西式美食,普遍平民難以負擔。售賣廉價西式美點如咖啡、奶茶、西餅的冰室便應運以生,門口還寫着「內有冷氣」標語,成為草根階層的首選落腳之地。但踏入八十年代,只賣小食飲料的冰室難以滿足市民需求,於是與西餐廳的營運模式結合,提供多款菜式選擇,快餐、特餐、扒餐、粉麵餐應有盡有,演變成今日的茶餐廳。這中西合璧、雅俗共賞、豐儉由人的大雜燴,顯然是獨一無二的香港特色,又與靈活走位的港人特性不謀而合。茶餐廳好比昔日香港,地道且有生命力。
老字號遭趕絕
往日共你追憶永遠是好,香港回歸後,茶餐廳亦遇上巨變,一方面要與連鎖快餐店、咖啡店抗衡,另一方面要與昂貴租金搏鬥,兼在全球通脹環境下,盡量維持食物的價格。領匯05年上市後,瘋狂向旗下商舖加租,老字號茶記被趕絕,換來一些扮高檔次食肆,賣的食物一樣,價錢卻幾何級升。導演將茶餐廳攝入鏡頭內,某程度上是對港英政府的一份情意結。
今日我們看到舊式茶餐廳一間接一間結業,連在舊區也無處容身之時,是否意味着港人一直標榜的奮鬥精神也逐漸被淘汰?真不得而知了。
撰文:馮國康
逢周五隨《蘋果日報》附送嘅時尚美容雜誌《add》雖然早已派完;
拎唔到書嘅朋友,可以上番《add》嘅官網 http://hk.add.nextmedia.com睇番足本網上版,除咗有專訪外,仲有好多時裝靚嘢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