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泛民 <br>同坐一條船 - 瑪倫

商界泛民 
同坐一條船 - 瑪倫

近十幾年,商界普遍被視為香港幕後統治者,然而到了梁振英時代,情況似乎豹變,從對樓巿措施的反應可以看到,商界的權力基礎呈現不穩現象。
中國政府決心干預香港內政,商界頓成攔路虎,由北京對待商界態度的細微差異,應該約略感覺到肅殺氣氛。商界可粗略分為中小企和地產商兩部份,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該國地方政府奉中小企為上賓,頗有予取予攜的氣勢,但經歷數十年光景,經濟環境大相逕庭,尤其中國廣東省推動產業轉型,實有趕客歸家的意味。中小企雖有怨言,因為統戰價值急劇下降,只能換來冷待漠視,理所當然地被排擠出權力範圍。

財雄勢大的地產商,也難以安寢無憂。他們的本質充其量是有錢的地盤佬,起樓技術又非獨門秘笈,有何政治價值可言?他們取得今日的地位,出於英治時代政府隻眼開隻眼閉,趁機組織人脈關係和依仗壟斷政策,建立無敵的主場優勢,延續至中治時代,只要政治風向突變,足下泥沙隨時土崩瓦解,幾個地產富豪捲入貪污案件,就是紅燈亮起的凶兆,後續手段接踵而來。如果筆者是中國政府,必定會恩威並施,一方面以商貿利益為餌誘敵深入,另一方面暗中恐嚇當地投資者的安全,迫令交出操縱香港的主導權。同時中國企業進軍香港巿場,從內部打破地產商的堅固堡壘,以共產黨的本性,最後反口覆舌,殘酷清算昔日盟友,到時他們可就變成孤魂野鬼了。
商界表面擁有特權,實際受盡掣肘,營商手段令人譁然,只要政客稍為煽動民粹,立即陷入輿論劣勢,兼之培養政治代理人不成氣候,弄至進退維谷。無論商界怎樣討厭民主,現實是保留這種高度排他性的政治體制乃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權力永遠有時間限制,即使今日能夠享受,難保他日事故迭生,屆時商界在政治上銷聲匿迹,只會禍患無窮。

綜觀現時的政治局勢,似是商界和左派較勁,而後者是中國政府的正牌代理人,可以預見北京企圖獨霸武林,商界面臨的壓力一定倍增,剩下的就是左味濃郁的泛民。商界泛民互相憎恨可以理解,但雙方均遭受中國對港政策急轉的影響,實際是坐在同一條船上,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統戰精髓,未必沒有合作的餘地。
商界和泛民的矛盾,在於既得地位的維護和福利主義的抬頭。難以否定民主政制動搖商界利益,但恐懼亦被無限誇大。二戰結束後,美國在日本引進民主,希望打破財閥的影響力,經歷70餘年,政商合一仍然存在,可見商界要適應而非抵制新遊戲規則。民主派可以開拓本土財團喉舌的政治定位,提供政策傾斜甚至政治安全,以換取營運援助。在福利政策的層面,商界或許要容忍一定程度的讓步,民主派過左的經濟政策也需大幅修正,醞釀能夠說服商界的財政哲學。政治就是骯髒利益交換的藝術,富豪後代和泛民新晉,應該深思這些組合的可行性,生存空間受威脅,就不得不作出重大妥協。

瑪倫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