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少數族裔面對的成長挑戰

爽通識:少數族裔面對的成長挑戰

上月《爽報》專題報道指,元朗和油尖區越來越多少數族裔聚居,但由於彼此文化和語言不同,警方執法時難題多多。兩個警區於是開設訓練班,鼓勵少數族裔年青一代報考警察,教導他們中文和本地習俗,希望少數族裔能於該區協助執法。
事實上,少數族裔在香港面對不少成長挑戰,這個議題更在通識練習卷出現過,同學不可不察。

1.甚麼是少數族裔?

在主流學校裏,除中文學習外,文化不同也令少數族裔學生難以融入群體生活。

顧名思義,香港少數族裔是指一些居住在香港的少數非華裔人士。但可能你會奇怪:日本人和韓國人也應是香港少數族裔之一,但我們很少聯想到他們。顯然,討論這個議題時,單從族裔血統觀點看待並不足夠。
我們談到少數族裔,大多指來自南亞、東南亞或非洲的人,例如尼泊爾、印度及巴基斯坦等,他們多屬於社會經濟的下層。日韓等人士雖也是香港少數,但較少被種族歧視,加上其血統上接近華裔,故香港社會較少將他們界定為少數族裔。

2.少數族裔面對的困難

a.中文教育不足阻礙發展
由於中文並非少數族裔的母語,他們學習中文時自然倍感困難。香港教育政策向來被批評忽視少數族裔的中文教育,因此,少數族裔升讀中小學時,大多被編配入讀以英語教育為主的「指定學校」,令他們更缺乏學習中文的機會,中文水平難以提升。部份人即使入讀主流學校,卻無足夠的支援政策,令他們中文成績一直落後。
須知道,中文成績是升學條件之一,香港更是一個使用中文的社區,中文差令少數族裔難以升讀高中及大專,連就業也困難。就此,平機會曾發表「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報告」,狠批教育局支援少數族裔不足,未有提供學前及中小學學生足夠中文培訓,令他們升學及就業困難。
事實上,從前少數族裔因為中文差的關係,根本不能投考警察,令很多想當警察的少數族裔青年無法圓夢。像元朗和油尖區這次的做法,可算是一種進步和突破。

b.中文差易造成跨代貧窮
華裔學童的跨代貧窮很多時來自資源匱乏,而少數族裔要脫貧向上流動,比華裔學生更多了一個限制──語言。
由於中文欠佳,就算其他科成績不錯,學歷好、能力佳,也會面對求職困難的問題。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政府工作要求申請者有一定的中文水平,令少數族裔的出路更窄。
中文變得重要,即使少數族裔能升讀大學,選科也狹窄。曾經有一個例子,一個少數族裔學生希望當物理治療師,但由於這類服務的對象大多是長者,經常要撰寫和閱讀中文醫療報告,該學生只好放棄,改為修讀較注重英文的法律系。不過,1997年後法律界也面向大陸,中文書寫也越來越重要。中文學習,始終是少數族裔的障礙。

c.偏見與歧視增加挫敗感
少數族裔的膚色往往被標籤,即使不涉歧視,也會認為他們不能融入工作環境。例如,僱主在面試時發現應徵者的膚色,很可能不願聘請,結果令少數族裔往往只能從事要求較低的低薪工作,如勞動工作和護衞員。
香港雖說是國際城市,但仍以華裔佔大多數,由於語言不通,對他國文化不了解,華裔人士很容易對少數族裔產生偏見,甚至歧視。例如有色人種常給人的感覺是「不乾淨」,其工作必然是「護衞員」或「煮咖喱」。
這些偏見和標籤,會影響少數族裔青年的個人成長。例如,在主流學校裏少數族裔容易被同學取笑,由於文化不同,也令他們更難融入群體生活。而少數族裔青少年跟所有族裔的青少年一樣,在這個階段很需要個人、他人和社會認同去建立自我形象,但由於建立朋輩關係較為困難,又不能融入主流社會,他們心理便容易產生挫敗和孤立感,無法得到自我認同,自我形象和自尊也往往變得低落,因而影響了其個人成長。
另外,他們的身份認同也會出現危機。例如他們手持香港身份證,卻不是華裔,社會某些人士常常強調「愛國」、「國民教育」等,更令他們無所適從──他們在香港長大、生活和接受教育,卻被視為異類和摒棄於官方愛國論述之外,身份認知便會出現問題。

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