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血液中含牛鏈球菌,可能是患上結腸癌,市民可透過捐血及早發現。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過去14年,在逾170萬名捐血者中,發現16人的血液帶有牛鏈球菌,全部人也沒有病徵,當中9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後,5人證實有良性瘜肉,兩人更確診結腸癌。
記者:嚴敏慧
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自1998年起,收集捐血者血液後會進行血小板細菌培植,測試血液是否受愛滋病、肝炎、梅毒及細菌等污染,以確保血液安全。該中心顧問醫生李卓廣表示,血小板在室溫中儲存,最適合細菌病毒繁殖,故以血小板測試需時最短,約一個多星期便知結果。若血液對傳染病呈陽性結果,會個別通知捐贈者,及轉介醫院跟進檢查,有關血液也不會供輸血人士使用。
患者捐血時沒有病徵
中心最近發表全球最大型捐血者牛鏈球菌臨床追蹤研究報告,回顧1998年1月至去年3月共177萬名捐血者資料,發現有16人對牛鏈球菌呈陽性結果,即每11萬捐血人士中便有一宗牛鏈球菌感染個案。李卓廣表示,9男及7女感染者的年齡中位數為43.5歲,全部人捐血時沒有病徵,除了3人無法聯絡及4名臨床檢查正常的捐血者外,餘下9名接受大腸鏡檢查人士中,5人發現良性瘜肉,另外兩人更確診早期結腸癌。
抵抗力低可致腦膜炎
牛鏈球菌為不常見的細菌,本港醫院感染率僅0.6%。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牛鏈球菌可感染牛隻及其他動物,人類也可經環境感染並存於腸道,細菌數量多時可以入血,由於肝臟及脾臟可過濾細菌,帶菌者體內未必時刻驗測到帶菌。大部份帶菌者不會發病,但抵抗力低時或會發燒,嚴重時可導致心內膜炎、腦膜炎及敗血症。
何栢良稱,若帶菌者腸道本身有瘜肉或已有癌變,牛鏈球菌會更易滋生,故牛鏈球菌帶菌可視作腸道疾病的一個指標。
此外,李卓廣表示,腸瘜肉若有破傷,牛鏈球菌可經此入血,故驗血時會呈陽性反應;是次研究證實,牛鏈球菌菌血症與結腸瘜肉或結腸癌有關,故帶菌者應接受大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