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或會產生負面情緒,甚或是一些鬱結,心中的鬱結應如何消除?
中醫自古已有關於「鬱」的研究,古書中關於「鬱」的記載不勝枚舉。如《外台秘要》中提到:「男屬陽,得氣易散;女屬陰,得氣多鬱。」因此,臨床上鬱證的問題以女性較為多見。《類證治裁.肝氣》中:「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鬱,鬱則經氣逆。」故此鬱證又以肝氣鬱結者為多。
女性可致月經不調
肝氣鬱結證是指肝臟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失於疏洩所致氣機鬱滯,木不條達而出現的症狀的總稱。主要臨床表現為精神抑鬱,胸脅滿悶或疼痛,善太息,或乳房、少腹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症狀。
肝氣鬱結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各具臨床特點,治療亦有所不同。其中在脅痛、胃痛、腹痛中表現為疼痛以脹痛為主,或脹甚於痛,或有氣走竄,疼痛發作往往與情志不揚密切相關,每隨着情緒的變化而增減,並有胸悶不適,脘腹痞滿,納食減少等,治療以疏肝理氣止痛為主,用柴胡疏肝散治療,藥材如柴胡、枳殼、陳皮、香附、白芍、川芎等。
在月經病中則表現為月經先後無定期,經行不暢,胸悶不舒,兩乳、兩脅及少腹脹痛,經期性情急躁或抑鬱不歡等,治宜疏肝解鬱、理血調經,選方以定經湯為主,藥材有菟絲子、白芍、當歸、熟地、淮山、茯苓、柴胡等。
本證與西醫抑鬱症不完全等同,但病情加深也可發展為抑鬱症,故需要防患於未然,病向淺中醫。
隔周四刊出
撰文: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陳曉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