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難趕絕銀行熱錢<br>涉龐大利益 專家:外管局後知後覺

中央難趕絕銀行熱錢
涉龐大利益 專家:外管局後知後覺

【本報訊】外管局日前「出招」打壓透過「假貿易、真套利」的人民幣炒風,長期研究熱錢流動的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黎友煥對於外管局透過加強內銀外滙管理外嚴打熱錢的效果成疑,他向本報表示,「外管局算是後知後覺,但有關措施好難有實際效果」,因為涉及銀行的利益鏈不易瓦解。
記者:黃尹華 關穎欣

一位中資經濟分析員表示,外管局嚴打投機人民幣熱錢行動,反映透過假貿易進行真套利的投資活動已十分嚴重,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添障礙,而更令人憂心的是,此反映中國外貿數據水份多,令人聯想中國經濟復蘇力度不強,怪不得新增貸款增長乏力。《上海證券報》引述申銀萬國的調研顯示,截至4月30日四大行信貸投放預計約為2,450億元(人民幣.下同),投放量低於3月的3,310億元,亦低於申銀此前預期。

「假貿易問題好嚴重」

外管局最新通知規定,將加強對進出口企業的外匯管理,如果企業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不匹配,又不能合理解釋,將被列為B類企業,實施嚴格監管。黎友煥表示,該通知只能起「警示作用」,對企業和銀行的檢查沒有強制性,效果有限。他指地方基層銀行參與貿易作假涉及龐大利益,已經結成很牢固的利益鏈條,很難取締。
官方最新公佈的內地貿易數據大幅「發水」,飽受外界質疑。
黎友煥主持的課題組最近在廣東省多個保稅區調研,直指「貿易作假問題好嚴重」,他透露涉及的熱錢規模「以百億美元計」。
根據內地海關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度累計出口5,088億美元、進口4,658億美元,分別增長18.4%和8.4%,其中內地對香港出口增長74.2%,較香港海關發佈的數字多出300多億美元。而深圳外貿數據尤其誇張,第一季度外貿出口增長69%,進口增長96%,有業內人士分析,當地「香港一日遊」、「保稅區一日遊」盛行,導致增長數據離奇。
至於本港如何配合中央嚴打投機人民幣熱錢。金管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一向有要求本港銀行進行人民幣跨境貿結算業務時,必須確保使用上海兌換窗口的交易具有真實貿易背景。至於新辦法對市場的影響,則有待觀察。

或需增6800億外滙持倉

儘管黎友煥對新招效果成疑,不過,野村估計,新辦法實施後,內銀需增加870億美元(6,786億港元)的外滙持倉。報告引述去年底止,內地四大行的外幣貸款及存款總額分別為4,110億美元及3,500億美元。
以此推算,銀行的外滙未平倉合約(NOP)下限應為370億美元;加上野村從巿場參與者得悉,內地銀行外滙短倉淨額為500億美元,故若銀行須滿足新的外滙NOP要求,需要再增購870億美元的外滙持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