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四十天的貨櫃碼頭工潮昨天取得突破。在外判商以書面承諾加薪百分之九點八及改善工作安排後,罷工工人經投票後決定接受外判商的加薪方案,結束罷工,並將會盡快與外判商討論復工的細節安排。我們認為,罷工工人願意接納跟他們的訴求有距離的加薪方案及同意復工充份顯示工人有理有節,充份反映他們的溫和及誠意,我們希望貨櫃碼頭資方包括HIT及各外判商好好珍惜工人的好意,切實履行改善薪酬的承諾,不要多生事端,更不要秋後算賬。否則,工人及工會固然會再次走上街頭聯合抗爭,市民同樣會堅決站在工人的一方,反對無良僱主。
勞資雙方利益的確各有不同,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激烈的矛盾。要收窄分歧,化解矛盾,以誠意進行直接談判是最有效及社會成本最低的方法,更可以避免勞資雙方互不相讓,各走極端。只可惜從一開始貨櫃碼頭資方包括HIT及外判商就對工人的合理訴求擺出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其中和黃集團屬下的HIT公司表現特別惡劣,只想置身事外,把自己說成跟工人跟工潮完全無關,又不肯直接參與談判及回應工人訴求,以致談判處於膠着狀態,工潮則不斷升級及惡化。假若HIT不是擺出一副漠視工會及工人的態度,談判肯定可以很快有進展,工潮也不致要四十天才解決。我們認為,HIT以至和黃管理層必須好好吸取今次教訓,學懂尊重工人的權利,明白工人透過集體行動及談判爭取權益是合理及正常做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確保貨櫃碼頭這個香港重要的基礎設施正常運作。
同樣值得詬病的是特區政府。貨櫃碼頭工潮剛開始的時候,假若政府能強力介入,促使勞資雙方包括HIT盡快展開面對面談判,那雙方便大有可能在談判桌上了解對方的立場及底線,從而作出調整,不需要透過傳媒、報章廣告及街頭行動隔空傳話以至罵戰。然而,一直在斡旋勞資糾紛上進取積極的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先生忽然像人間蒸發那樣失去蹤影,既沒有公開敦促雙方談判,也沒有在背後盡力拉線。直到工潮爆發一星期及輿論一再批評後張局長才首次開腔談到工潮。外界難以確實知道政府及張局長遲遲不出手背後有甚麼政治盤算,只知道特區政府在初階段的無為、無能令工潮惡化及不必要的拖延。
此外,今次工潮也清楚展示了親中工會特別是工聯會的窩囊面目。這個號稱代表工人權益的組織在罷工期間對罷工工人無片言隻語支持,有的時候甚至發出混淆視聽的聲明,令罷工工人處境更困難,更被動。像這種既不要選票也不顧工人飯票的工會組織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實在令人齒冷。
從結果來看,今次加薪協議未達到工人的訴求,也沒有能改變貨櫃碼頭沿用的判上判運作模式。不過,一次工業行動不可能爭取到所有目標,改革不合理的工作安排也難以一步到位。重要的是工人展示了團結、理性的面目,爭取到公眾的支持及諒解。往下來只要他們能針對不合理的工作條件及安排作有理有節的抗爭,工人還是會得到社會的聲援,逐步改善惡劣的工作環境。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