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看馬來西亞大選 - 林鴻達

從香港看馬來西亞大選 - 林鴻達

第十三屆馬來西亞大選被喻為1957年獨立以來最激烈的一次,事前有不少評論認為有「變天」(政黨輪替)的可能下,但結果卻是執政逾半世紀簡稱「巫統」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為首的「國民陣線」取得過半數議席勝出。筆者自從去年年底大選醞釀期開始觀察進程,認為除了普遍關注選舉結果和舞弊事件之外,選舉進程等事情都值得作出一些認識。

了解今次選舉形勢,必須從當地稱為「政治海嘯」的08年大選結果開始說起,三個後來組成「人民聯盟」的政黨──民主行動黨,公正黨及回教黨,取得逾三分之一國會議席數目與及五個州政府的管治權,打破巫統/國民陣線自1955年第一屆大選以來的壟斷。該次結果彷彿敲醒大馬人民察覺選票能改變政府施政,加上隨後由簡稱「淨選盟」的「乾淨及公平選舉聯盟」提倡「消除貪污,杜絕選舉舞弊」的訴求發起政治改革運動,並發起多場全國性大規模示威,就掀起公民意識抬頭,使人民意識到執政聯盟一直以來貪污腐敗妨礙國家發展;另外,因為覺醒是跨族裔的,使馬來人和華人的關係出現破冰,並意識到「馬來人優先」的施政基礎破壞人民團結,同樣是窒礙國家進步的原因。人民聯盟及國民陣線兩派自去年10月開始的大選醞釀期不斷舉行集會,縱觀參與人數和氣氛都是民聯的較有優勢。這都是今次大選前有不少評論認為有「變天」可能的因由。

可是選舉舞弊是馬國政治歷程中的必然部份,因此在一片「變天」呼聲之下仍存在不少隱憂。選民冊造假、安排外勞種票、軍警阻撓投票、以至點票中心停電然後點票結果出現重大變化等等,其實是國陣幾十年來的慣性手段。但大馬人民依然無懼隱憂,更創下立國以來最高投票率,這不單使「民聯」領袖安華得以有力地向國陣表示拒絕承認選舉結果、並已準備策動示威抗爭,這正好反映着人民的參與程度才是民主政制重要的一環。
或者有人認為,大馬選舉不過是「別國內政」,或離香港太遠,沒必要花時間深究。但大選結果和舞弊的消息傳到來香港之後,就引起港人對日後香港的政制發展擔憂,深怕將會步大馬後塵,「一屋七姓十三人」變成家常便飯,這就證明國際視野有助分析香港社會狀況和為將來作預備。而大選過後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局勢變化,港人有必要繼續留意,或能從中得到新啟發。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