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受傷後常會要求醫生為他們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希望受傷組織盡快消炎和止痛。運動員使用NSAID的情況十分普遍,甚至越趨嚴重。2000年悉尼奧運會調查發現運動員最常使用的藥物是NSAID,而在隊制運動員如足球和籃球運動員中更常見。國際足協FIFA在08年發表調查報告,顯示75%足球員於過往一年內曾服用NSAID,當中有15%更每天服用,年輕運動員亦無例外。
抑制身體組織修復
運動創傷如拉傷肌肉或韌帶時,損壞組織出現紅、腫、熱、痛情況,這就是炎症,為身體組織自我修復必經且重要階段。如在此時服用NSAID,能減少痛楚、消腫和退熱,但長時間服用,NSAID會抑制身體組織修復,致更難癒合。長期使用NSAID也可致腎功能受損,出現十二指腸、胃潰瘍或出血。有研究指若長時間服用,運動時對腸胃損害更嚴重,這對慣性用NSAID的運動員發出嚴重警號。
很多國際權威性的研究已確定以上理論。不少國際體育組織如國際足協和國際奧委會曾對適當使用NSAID發出指引。若受傷後希望減低痛楚,可作物理治療或其他較安全的止痛藥。若必須使用NSAID,也不宜長期使用。縱然使用NSAID並無違反禁藥條例,但從以上討論,運動員、教練及隊醫應知道如何使用才可避免嚴重併發症。
運動隊醫隨想
隔周二刊出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