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的體現在參與 - 何立

尊嚴的體現在參與 - 何立

「盲捐一億」獲得通過,搖頭之際,腦袋出現了上月在網上讀到中文大學周保松老師關於吐露港填海的訪談,對港英和特區之比,頓感又多一點體會。
那段訪談主要說,在中大生活了近20年的周老師,反對學校面前的吐露港填海,學生卻質疑他,說他自私,沒有考慮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他覺得很難過,香港的學生的生活質素和價值着眼於用樓,不去看數字和經濟效益以外的種種,常常看着環境被破壞,也沒有重視,很多人更用漠然、嘲笑的態度去看待,大家都忘了,除了錢和樓,還有情感、社群聯繫、與大自然共融的關係。
他也提過,所有的政治參與,都有情感上的成份,前提是你真的愛一個地方,不愛就不會關心。香港眼下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一直以來都涉及這種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繫不被尊重。民主與人的尊嚴之間的關係是,個人作為一個社群的成員,他的尊嚴就體現於他可以參與,爭取普選最核心的,不是一有普選就所有社會問題都解決了,而是普選讓每個人都會有種受到尊重的感覺。

這就一針見血了。那一億捐或不捐,與是否血濃於水其實沒甚麼關係,問題是,大家覺得擔心捐款會在內地給貪贓枉法去,為甚麼要把錢捐給沒有誠信的人,但這份擔心卻不被尊重。
其實捐款與否是個人決定,不用由政府(哪個地方都一樣)來做,要表達關心,那麼代表市民公開表示慰問、表示哀掉,最多再呼籲市民往慈善機構捐款便行。為甚麼要自己把錢交給市民信不過的人? 監察有個屁用?監察還不是要再花錢?自己的誠信早已所剩無幾,還要再送出去。如果真的想代表市民捐款,那麼在來年給市民用捐款來扣稅,便已經等於由政府捐,既可讓市民自己決定捐幾多、捐到哪間機構、用不用來扣稅,也就可以讓每個人都會有種受到尊重的感覺。

如果現在去猜,換了是昔日殖民地港英政府會怎麼做,其實不公平,但大家心裏都不會認為他們會像特區政府弄得這樣糟吧?要讓每個人都會有種受到尊重的感覺,普選是一個方式。香港現在沒有民主普選,其實從前殖民地時代也未有過,但為甚麼我們都懷念?
因為英國人做得到,而中國人做不到,或者應該說不肯去做的,正就是讓每個人都受尊重的感覺。這也是我們要爭取民主普選的真義。

何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