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簡炳墀於松柏塱村的大宅,門口泊了三架勞斯萊斯,「我82年已經開勞斯萊斯啦。當時邊有練馬師敢開勞斯萊斯呀?你話乜嘢都好,總之我就係有實力。」叼着大雪卡的簡Sir牙擦依舊。
當年鄧小平一句「馬照跑、舞照跳」,給想逃又逃不掉的港人派定心丸。今日確是錢照賭、馬照跑,不過馬會沒有了「Royal」光環,回歸近16年來,馬圈文化都在逐漸轉變……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陳永威
練馬師簡炳墀 有食力冇歧視
要寫簡炳墀的戰績,恐防全版都不夠寫。重點點出他曾贏得五屆打吡冠軍,是奪標最多的練馬師。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100周年的兩場一級賽事,奪得長途及短途賽冠軍,當年每場總獎金金額高達100萬港元,比香港打吡大賽(Hong Kong Derby)還要高。87年為林百欣訓練的「飛躍舞士」,勝出當年「香港冠軍暨遮打盃 」,獲得馬王封號。翌年馬會首次舉辦國際性賽事,簡Sir再以「飛躍舞士」率先勝出。2000年他又以「歡騰」贏取千禧盃,更寸的是他當時冷眼旁觀,由徒弟葉楚航(副練馬師),與馬主上台捧盃。這一幕幕光輝前後,他又為黃楚標、梁孔德等本港富豪練馬。
可知道,6、70年代,華人要在英國人為主的賽馬世界中打出頭來,何其艱難。簡Sir早於62年在英國半工讀、學養馬基本知識。「近十多年本港練馬師很國際化,如澳洲冠軍大衛希斯、新加坡巨人愛倫,法國名牌賓康等。由我回港入行開始,已知啲鬼佬練馬師好歧視中國人,你唔夠叻佢梗係歧視你啦。嗰時我知道,做人一定要忠心。當年我跟俄羅斯的練馬師做嘢,我喺跑馬地買唔到南華早報,就跑到中環都要買畀佢。人哋清晨五點返工,我四點預先巡視馬房,檢查一切妥當再報告。」愛拼就會贏,72年簡Sir得馬會保送到英國念馬房管理學,放暑假他又自費去美國、愛爾蘭、英國、法國、日本,了解他國練馬方法,總結出英國跟愛爾蘭的練馬方法最妥當。簡Sir:「有些中國練馬師,仲畀馬食消夜!你三更半夜餵馬咪嘈住啲馬瞓覺!唔得嘅!我唔係認叻,我做事好認真,表現出專業水準。做我哋呢行最緊要得到馬主信任。唔係何來支持你買好馬?跑馬要貨如輪轉,唔得就再買隻好馬返來,事情才易辦。馬嘅情況,配搭騎師,都要由我話事,你咪同我多多意見。啲人話我牙擦,但冇權在手,我做來做乜?」
盃賽多唔值錢
「回歸前個個馬主都要面唔要錢!𠵱家?要面又要錢!」簡Sir心中馬圈最輝煌的日子,是8、90年代,一個馬季只跑四十多場馬的日子(現在變成八十多場)。那時候都是英國最傳統的盃賽,如女皇盃、沙丘園挑戰盃、打吡賽、董事盃等,每個馬房精英雲集,要贏,好難;贏了,臉上即時閃閃發光!賽馬獎金向來都是三七分賬。馬主七成,騎師、練馬師跟馬房職員各佔一成。簡Sir指:「當年啲馬主淨係想贏!林百欣幾乎將佢自己一半嘅獎金都分畀我哋,佢哋都無所謂嘅!我一次可以分到幾十萬呀!好威!」回歸後,馬會係又盃唔係又盃,連善堂都搞盃賽,啤酒、時裝品牌又話贊助幾個盃。「𠵱家但求馬主開心,整埋啲古古怪怪盃,都唔重要嘅!盃賽越多,咪越唔值錢囉。豪爽嘅馬主又少,因為賽馬已經變得平民化嘛。」
馬主豪氣、簡Sir事業起飛的80年代,想必就是簡Sir的Good Old Days了?他一頓,語調平靜下來:「我78年獲馬會發給練馬師牌,很多人看我不起,覺得鄉下仔冇料到。那個馬季,我勝出22場賽事;84年馬會成立100周年,我一口氣拿下了百周年紀念盃及百周年紀念瓶冠軍,就開始有人注意我了,唔係講笑!後來連國家地理頻道都拉大隊來訪問我!」由60年代講到90年代,由被歧視到打出天下,簡Sir依然三句唔埋兩句:「我講實力,牙咩擦呢?」努力出頭牙擦得起,爭回顏面,才最重要。
愛國做過乜?
這天發現,簡Sir家裏除了周處擺的獎牌、獎座跟歷史照片之間,還散落着他向國內各地捐建小學、醫學樓等得來的感謝牌匾,櫃子裏還有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子介頒給他的「香港各界慶祝委員會」的委任狀。簡Sir由不以為然,講到哈哈笑:「唏,我都好少提!不過叫做為國家做過吓貢獻。不過講起『愛國愛港』班儍佬儍妹,又企上枱又喊又叫,睇見笑到碌地。你愛國但你哋做過啲乜?安子介同霍英東兩個都好左,瞓晒身嗰種,但他們都沒吵鬧!」簡Sir說,這話一定要寫。
馬主呂少文 馬圈情濃
在洋人之中奮鬥,在名門大賽中奪標,臉上、口袋貼金,是練馬師的Good Old Days。馬主呂少文回味的,是當年馬主跟練馬師間濃厚的人情味。
現為澳門馬會董事的呂少文,以個人及團體名義共養過11匹馬。96年以300萬買入「豪情再勝」,轟動全港馬壇,份份馬經做頭版,可知當年一匹馬的價錢約為百多萬元。呂少文:「97年前,練馬師同馬主間關係如朋友,練馬師會於賽事前一、兩天來拜會你,跟你分析馬匹狀態,贏馬機會。現在馬多、賽事多,資訊發達,練馬師打個短訊報告就算了,若你養的不是頂級馬,佢都未必同你報告。」97那年,澳洲冠軍練馬師大衛希斯約呂少文食早餐,告訴他上一場賽事只是騎師發揮得不夠好,明天一定贏。呂少文聽了就跟着去下注,結果真的贏了千多萬元,「那時的練馬師很坦誠。」
階級象徵一馬牌
在還戴着「Royal」光環的年代,要成為馬主得被查家宅,名門世家,專業人士,如法官、律師、大醫生或他們的下一代就最合意。當年會裏僅得約百個遴選會員,不是超級富豪就是社會尖子,最少要得其中兩人給你簽入會推薦信,一般只有有生意往來的大商賈會得到推薦。入會後以年資分配購馬許可證申請,抽中了,還要付錢買馬,使費動輒百來二百萬,成為每年三百多匹入口馬的馬主之一。那些遴選會員每年還會有四個馬牌可以分給朋友,是讓你到會員專區看賽馬的入場票,「入會員席必得穿西裝打領呔,鞋子要全真皮,膠底皮鞋都唔得。」呂少文回憶。50元一枚的會員席馬牌,是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
96年首位華人行政總裁黃至剛上任,回歸後遇上98年起樓市股市齊跌、00年科網股爆破、 03年沙士,一浪又一浪,令投注額大幅下滑。「環境不好還扮甚麼高尚?索性開放馬會,門檻調低了,到應家柏成為行政總裁,原本從事投資行業的張之杰任馬場及客戶事務執行總監,出現了只要十萬元入會費、月費一千元的競駿會,可以集體養馬,馬會會員相對變得年輕化。」賽馬商業化,將之推廣給普羅大眾,有各種主題之夜,又推廣旅遊,拓闊國內市場。「在北京設香港賽馬會北京會所,昔日求之不得的會員席入場馬牌,今日長派長有。」今年年初三的投注額就高達15.26億元,入場觀眾達111,909人次,為78年沙田馬場啟用後最熱鬧的一天,但投注額仍不及97年煞科日,一天25.4億元令人震撼呢。
洋人玩意到街坊娛樂
香港的賽馬活動自1841年英國人在跑馬地開闢馬場開始。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這依然是洋人的高級玩意。直至1927年在港督金文泰授意下,馬會吸納首批華人會員。71年,賽馬正式由業餘時代進入職業新紀元。73年,政府為打擊非法外圍投注,開設投注站容許場外投注,賽馬更成普羅市民的一大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