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壓人幣炒風效應<br>湧港借貸 勢加存息

中央壓人幣炒風效應
湧港借貸 勢加存息

【本報訊】外管局昨「出招」,規定內銀6月底前實施新的外滙未平倉淨額(NOP)下限管理,銀行要符合外幣NOP下限及貸款存比,須提高外幣吸存或增持外幣,本港銀行界認為新例下,內銀倘未達指標而無法滿足的外幣貸款需求,「絕對有可能」流向本港進行借貸。業界指,貸款胃納增加,加上6月底半年結效應,有機會拉扯「本地全線存款息率向上」。
記者:劉美儀 董曉沂

今年首季本地銀行信貸增長錄得12.4%,2009年下旬因內地嚴控信貸,有能力透過境外附屬機構或窗口公司借貸的內地企業,遂透過包括「內保外貸」等多元化方式,在港尋找外幣借貸機會,2010年本地信貸增長,由前一年度僅升0.9%,躍升至28.6%,翌年亦再上升20.2%,直至2012年,才放慢至9.6%的常態增長。
渣打銀行(香港)環球市場主管及企業銀行聯席主管陳銘僑表示,近期人幣升勢連創新高,令內地原來不少售滙需求(買外幣沽人幣),因升值憧憬「拖住遲啲做」,將買外幣需求轉為借入外幣(人幣升值後外幣還款時更受惠),令後者不斷膨脹。

本港存款息率有望上調。

半年結因素 息口料快升

但新例實施後,規定內銀6月底前實施新的外滙NOP下限管理,銀行要符合外幣NOP下限及貸款存比,須提高外幣吸存或增持外幣,外幣貸款息率自然亦會上升,部份未能滿足的借貸需求,「絕對有可能往境外市場尋找」,本港市場將是內企主的要海外平台,提供港元美元借貸機會,換言之,本地外幣貸款亦會增加。
而另一中資銀行的主管亦同意,2010年及2011年,內地貸款需求湧入本港的歷史,隨着外管局新措施下,或可能歷史重演,港銀雖然可以受惠龐大借貸的商機,但本地資金成本亦會扯緊上升,對中小行影響尤為顯著。
由於新例不遲於6月底施行,再加上半年結等季節性因素影響,本地「全線存款息率向上」的機會存在,但具體幅度難作量化,要視乎貸款需求多大;現在距離半年結僅差一個月,不排除「好快會見到存款息率上升」。

資金壓力增 細行首當其衝

不過,恒生銀行(011)執行董事馮孝忠認為,現時評論外幣貸款需求,是否從內地轉至本港,仍言之尚早,因2010年本地信貸飆升,主要是當時中央收緊信貸,但現在是當局要堵塞熱錢流入。
翻查紀錄所得,2010年內地貸款需求南下「搵食」時,港銀存款息一併抽高,2010年6月,中小行如創興銀行(1111)及大眾銀行等,接連將1個月港元定存息上調至1厘,當時其他主要銀行則普遍為0.1厘,反映存款基礎較薄弱的細行,面對資金壓力時恐首當其衝;至同年9月,交銀及花旗仍推出逾1厘的定存優惠吸客。
事實上,內地銀行已展開搶存款戰。《上海證券報》引述消息稱,內地銀行存款利率按官方可由上浮10%,加至20%,以目前一年定存息率3.25厘計,上調20%後,息率增至3.9厘。
雖此為利率市場化重要一步,但亦暗示內銀或再開戰搶存款。去年6月,內地首次容許銀行存款利率按官方牌價加10%,當時五大行率先將活期存息上浮10%的空間「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