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瓷畫會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委兼裕華國貨董事總經理余鵬春夫人徐菊霞(Ida),畫瓷畫十多年畫得極投入,她跟隨葡萄牙瓷畫家Filipe Pereira學習繪畫玫瑰花,去年8月首次前往美國參加國際瓷畫藝術家及教師比賽(IPAT)獲得金獎,今年首四個月已到訪五個國家與名師切磋,作品多得散佈家中每一個角落;每星期有三天時間在裕華開班授徒,保安局前局長李少光的太太也是她的學生。來港十載、原籍印尼的她,每逢周五更在印尼領事館,教授領事官員的夫人,她對瓷畫的癡戀都源自對母親的思念。
記者:冉藹莉 攝影:梁志永
走過錦鯉魚塘,一踏進徐菊霞位於九龍塘的獨立屋,法國頂級水晶品牌萊儷(Lalique)、巴卡拉(Baccarat)及杜慕(Daum)等水晶,多得似博物館,小茶几擺着兩夫婦的瓷畫自畫像。她在家裏闢出一角,陳設自己的作品,儼如展覽廳,擺放着超過一百件作品,牆上也裱起一幅幅七彩繽紛的畫作,見證着這十多年來她對瓷畫的熱忱。徐菊霞的母親愛收藏陶瓷,本來對瓷器沒甚興趣的她每天對着家裏的碗碗碟碟,又按母親要求學習手做陶瓷。直至母親十多年前去世,她才探索母親生前所愛,開始學習瓷畫。在一筆一畫之間能夠走出悲傷,她說:「瓷畫可以讓人集中,忘卻所有事情。」
瓷畫藝術講求心機與耐性,要有好的作品,並非一兩小時便能完工,最快也要數天,慢則以年計。她所畫的釉上彩瓷畫,用釉藥於燒過的白瓷器上上色,然後放進窯裏,以800℃的高溫燒三、四小時,讓釉藥和顏料融合在一起,再待十至十二小時降溫才可取出。平日她在裕華內教授瓷畫,裕華裏沒有電窯,她每次下課後,把所有學生作品一次過帶回家燒。
日畫夜畫 獲國際獎
製作釉上彩瓷畫時要避免顏色叠在一起或變色,需要多次窯燒,才能令作品顯現得更有層次及立體感。她去年獲得國際瓷畫藝術家及教師比賽(IPAT)金獎的瓷畫《Fortune Lady》,盡見她的心思。「我花了五天時間日畫夜畫,結果在早上上機前才把作品完成。」她把女人身上的衣服、金色的皇冠、紅色的門等,分成五次窯燒,務求把白金或金色等顏料分開。本來是應相識八年的國際級瓷畫家Yumiko Okumura之邀參賽,結果意想不到獲得金獎。
對瓷畫她極沉迷,常獨個兒整個晚上躲在畫室裏畫畫,連丈夫余鵬春也不敢打擾,余鵬春說:「有時,我起床上班時,她才去睡覺」。一有時間他總會陪太太飛往外地參觀展覽,更說要擔當她的「繙譯機」繙譯成印尼話。
畫人像是瓷畫中最高的境界,因每個人的造型各異,要繪畫出細微點,通常至少分四至五次窯燒。因為朋友讚賞她的人像畫,令她更有自信,徐菊霞說:「畫人像最重要是眼神。」平日與別人聊天時,她也會留意着對方的眼角淚點深度。中國古代女人更是她最喜歡繪畫的對象,「中國女人穿着的衣服、飾物,五顏六色,每個細節都很美,很細緻」。
為訪名師 周遊列國
瓷畫畫法層出不窮,每年她為了看名師示範,學習新技術,會親身飛往各國參與。今年首四個月,她便去過台灣、法國、瑞士、泰國及澳洲。「通常每個研討會為期三至五日,全世界的老師雲集」。看着她家裏的作品,提起部份是來自葡萄牙瓷畫家Filipe Pereira的手筆,她即變成小畫迷,笑言很多人專程去研討會,都是為要求他在自己的作品上親筆簽名。「他的玫瑰花畫得很柔和、動物的神情細緻得像照片」。
她對手製的工藝特別迷戀,手製琉璃飾物(Dichroic Glass)是她近年最新的玩意,把一些經過特殊塗層處理的玻璃扑碎、用膠水把碎玻璃砌叠,放進陶瓷盒內,用微波爐加熱六分鐘後,就成為精美的耳環、吊墜及襟針。她家裏有兩個二萬多元的電窯,但她想到不是每個學生也負擔得起,所以研究出用微波爐的製作方式。「微波爐比較大眾化,不過,每一個微波爐也有不同,而且更要把平日食用的微波爐分開」。經過反覆測試溫度後,才製作成功。手工創作不但讓她走出悲傷,更培養出耐性,看見她像顆開心果,足已感受到親手創作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