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是硬道理 - 林敬成

發展不是硬道理 - 林敬成

「發展是硬道理」引領中國實現「大躍進」,但其錯誤論斷也給中國埋下比當年大躍進更大隱患,2012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52萬億,投資總額達37.5萬億,等於GDP的72.1%(全球投資率長年為23%),投資、消費比例失調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定時炸彈。
  一、「發展是硬道理」違背發展規律。歷史是波浪式發展的,有高峯,也有低谷,有時還表現為嚴重的倒退、危機,發展,特別是持續的大發展,只能是人的一種美好願望,能不能發展,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有時主動調整、退卻比發展道理更硬,把發展定為「硬道理」,把人的主觀願望作為衡量客觀事物的標準,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用於指導經濟,必然扭曲市場機制,以政府調控排斥市場調控。

二、誘發各級政府GDP競賽。「中國的問題只能在發展中解決」成了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尚方寶劍,GDP是發展的標準和尺度,高增長是各級政府共同的目標,在消費不可能快速增長的條件下,濫用投資這個變數,投資拉動成了發展的捷徑,由於中國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銀行也不是私有制的銀行,投資主體不明,責任不清,銀行利用國家信用濫發貨幣,為發展不斷注入資金,近20年來,政府都在叫資金緊張,但有「發展」這個硬道理,從不缺錢,2008年歐債危機把世界拉入衰退的泥坑,4萬億使中國創造了持續發展的神話。投資拉動本身就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消費不能同步增長,投資拉高的產能(供給)沒有消費需求承接,GDP遲早往下掉。要保住GDP,必須不斷追加投資,直到銀行撐不住了。

三、造成巨額資金浪費。2011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1.1萬億元,等於GDP48.3萬億的65.7%,但同為國家統計局編制的《統計年鑒》,當年資本形成僅為22.5萬億,由此計算投資率為48.3%。統計公報用的是投入,即用了多少錢,而計算投資/消費比率採用「資本形成」,即產出。問題是,該年投入與產出(資本形成)相差8.6萬億哪裏去了?也許當年投資的項目不能完工是正常的,但從2008至2011年連起來看,4年累計26.7萬億投入沒產出。2012年若投資率仍在50%以下,約26萬億元,投入額(37.5萬億元)與產出相差11.5萬億元,相當於GDP的22.1%。真金白銀投進去了,在GDP裏浪花都沒一個,是否打水漂了?

四、調控失效。任何政府調控都是對高增長的扼制,近年房產價格飛漲,威脅社會的穩定發展,政府的調控政策一個接一個,房價卻越調越漲,是調控不能?還是不為?發達國家都實行的房產稅在中國實行就那麼難?讓富人坐擁幾套房、幾十套房零成本保值升值,也迫使無購房能力的工薪階層面對高得無法承受還不斷飛漲的房價拼命也要購房,說白了,投鼠忌器,調控影響「發展」,政府不敢動真格。

五、助長貧富分化。發展必須激勵投資,低工資成本是多屆政府的政策取向,產出過多成為投資者和企業經營者的利潤,使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富有者在消費需求滿足以後及企業盈利,只能用於投資,使中國的投資比率不斷攀升;而社會消費的主體,廣大的勞動者因分配不公,缺錢消費,使社會消費比重不斷萎縮,投資過高,消費過弱,使中國面臨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前的局勢,隨時會陷入深重的經濟大危機。

林敬成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