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肉食需求與日俱增,引發出「穿窿牛」及「無角牛」等較方便飼養品種,衍生觸目驚心的「食牛怪談」。
以往鮮有直接指標,量度牛隻消化不同食物的效率,歐美因而在多年前發明「穿窿牛」,讓牛隻接受局部麻醉手術,把表皮、肌肉組織、腹腔、胃壁層層劏開,形成大約人類手臂般粗的孔洞,並裝上膠模固定。透過孔洞,胃內食物團伸手可及,消化發酵過程亦可用肉眼直接觀測,但牛隻毫無異樣如常生活,蔚為奇觀。
養牛戶可透過孔洞,觀察不同食物的消化效率,從而調整牛隻飼料配方,提高養殖效益。由於消化較佳,「穿窿牛」其實可以比一般牛更健康和長壽,甚至當有病牛消化不良時,外人可隨手向健康穿窿牛「借用」食物團,以其中的消化道益生菌,幫助病牛復元。
除了鑽孔,為防牛角傷人,部份養牛戶選擇將牛角切掉,再以高熱燙合傷口,過程殘忍不堪。有見及此,英國近月有科學家,根據愛丁堡大學的研究結果,進一步研究以基因改造方法,將其他品種的牛,其中一段壓抑牛角生長的基因抽出,再植入乳牛DNA,希望乳牛「自行」不長角。
有關方面認為,修改DNA節省大量切牛角時間,對牛隻而言亦無痛楚,認為是兩全其美的方案。
救冰行動「冰荒荒搵你幫」專頁:
http://sosarctic.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