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兄弟姊妹十年照顧數十人 <br> 抗癌婦堅持做寄養姨姨

四兄弟姊妹十年照顧數十人 
抗癌婦堅持做寄養姨姨

【本報訊】陳家的九兄弟姊妹,各自成家立室生兒育女,卻單純因為愛孩子,當中四人先後登記成為社署寄養家庭。十幾年來在這群叔叔姨姨的悉心愛護下茁壯成長的孩子達數十人,其中不乏先天缺陷的孩子,所花心思比常人更甚。孩子雖然不是己出,但叔叔姨姨全視之如瑰寶,只為看到孩子笑臉,「小朋友一笑,你就跟住笑㗎喇」。
記者:馬志剛 王家文

陳氏家族九兄弟姊妹,排行第二的陳奇英今年已屆60歲,育有一對兒女,已長大成才,她早於98年已開始成為寄養家庭的姨姨,先後帶過10名孩子,「好多小朋友都有病痛,腦抽筋、腳收縮、輕度弱智都有」。她在01年發現患上乳癌,無奈暫停服務。接受化療過後,堅持重新上路繼續寄養服務,現時仍在照顧一名九個月大男嬰。她更感染身邊的弟妹,齊齊加入寄養家庭行列。
五妹陳祺卿本身育有兩子,幼子曾因病連續六年多番進出醫院,最終離世,陳與丈夫終日鬱鬱寡歡,大姊建議她成為寄養家庭,撫平喪子之痛,「當時心情唔太好,家姐叫我試吓帶小朋友,細路仔笑就會一齊笑」。
她說,幼子離開初期,常把自己困在家中,躺在床上整天也不願起來;做了姨姨卻不可以長此下去,「大嘅唔食細嘅都要食,點都要起身」。她說,第一個孩子來的時候未滿兩歲,初時不懂吞嚥,「以為飲完支益力多,但原來漏晒喺條褲度」,夫婦二人將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漸漸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不再為幼子過度悲傷,生活、情緒大有改善。

社署表揚325家庭

三哥陳期明與太太郭月華,04年起被大姊游說,登記成為緊急寄養家庭,一年左右便曾短暫照料12個小孩,短的幾天,最長幾個月。當時只有十多歲的兩名兒子問道「點解BB咁快要走」,夫婦倆便決定成為長期寄養的家庭,照顧小朋友。陳先生本已喜歡小孩子,逢假日便帶孩子們一起出門「去玩、去露營、去游水」;陳太睇見孩子「覺得佢哋好淒涼,帶得佢哋就當係自己仔女咁湊,有獎有罰㗎」。
幾個家庭愛在假日相約一起外出,高峯期試過18人一起去吃自助餐,有親生子女也有寄養孩子,樂也融融。陳奇英說,曾經有孩子終要重回親生父母身邊,「走嗰時望住你同你講姨姨我唔想走,個心真係比醋更酸」。
社署昨與11間非政府機構合辦寄養家庭服務獎頒獎禮,表揚325個寄養家庭,當中7個家庭已服務20年獲頒至尊獎,34個已服務15年獲鑽石獎,另有100個寄養家庭,因照顧有特別需要的兒童獲頒非凡貢獻獎,陳奇英便是其中之一。社署署長聶德權呼籲更多合適家庭參加,讓有需要兒童得到家庭溫暖。

聶德權呼籲更多合適家庭參加寄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