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遊客砸玻璃毀文物<br> 網民斥安保兒戲

故宮遊客砸玻璃毀文物
網民斥安保兒戲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安保再響警鐘,宮內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翊坤宮,竟然被一名男性遊客徒手打碎玻璃,致使臨窗陳設的清宮館藏、國家二級文物鐘錶跌落地受損。有網民質疑故宮不吸取教訓,安全警衞如同兒戲,連玻璃都是不堪一擊,故宮則辯稱,被砸碎的玻璃是1949年以前安裝。

事發前日上午11時許,22歲的湖北汪姓男子疑因拍照受阻,一怒之下揮拳砸穿翊坤宮玻璃窗戶。從現場網民提供的照片來看,翊坤宮一塊窗戶玻璃半邊被砸碎,碎玻璃散落在窗台上,臨窗的一座西洋鐘掉在地上。工作人員聞聲趕來將肇事者擒獲。汪右手受傷,語無倫次地說:「我不砸玻璃,玻璃就砸我」,經包紮後被警方刑事拘留。

十八世紀西洋鐘受損

受損文物是一座銅鍍金轉花水法人打鐘,是十八世紀英國為中國特製,故宮收藏完整一對。其底部內置機芯,正面有三組料石轉花,底部四角安設轉花,由棕樹托起上方的圓形時鐘,鐘上立一敲鐘人,與鐘錶機芯聯動,可報時。經初步判斷,該鐘的水法柱及原配玻璃罩破碎,鐘錘與一朵轉花脫落,金屬部件變形,本體與其底座分離。
兩年前,香港展品在故宮被竊,盜賊作案時也有「砸玻璃」細節,公眾紛紛質疑故宮仍未杜絕安全隱患,「徒手擊碎防護玻璃,足以說明安保或技術防護上存在嚴重漏洞」。為此,故宮院長單霽翔昨日回應稱,翊坤宮現存玻璃至少是1949年前安裝,與窗框一起而不敢擅動。至於為何二級文物靠窗擺放,又不設一米線?單表示,「人打鐘」臨窗而放,為的是呈現歷史真實,而出於安全考慮,宮內不許通電,室內光線暗淡,再設一米線,觀眾無法看清,會造成觀眾伏在玻璃上「內窺」,損害同為文物的窗框。

翊坤宮建成於明永樂15年(公元1417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慈禧太后每逢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裏接受妃嬪們的朝拜。另外,翊坤宮也因電視劇《甄嬛傳》中為手段毒辣的「華妃」寢宮而為人熟知。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