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股首季業績期告一段落,電力股盈利升幅以倍計,內險股業績大反彈,順理成章做大贏家;內銀股則保持一貫穩健作風,煤炭、水泥及航運股卻一沉不起,部份更要蝕錢收場,傷盡股民心。今期「投資導航」詳細分析上述板塊勝負關鍵,以及證券商的最新看法,務求幫助讀者趨吉避凶,覓得致勝秘笈。
【贏家】發電成本減 大唐華電勁賺
電力股及內險股首季成績表靚爆鏡,兩板塊績後齊齊獲大行出報告唱好,股價亦隨之起舞。今年來盡現強勢的電力股績後再下一城,華能(902)、華電(1071)上周連環破頂;而受累A股弱勢的內險股亦成功築底,為後市重展升浪作好準備。
電力股績優主要受惠兩大因素,一是煤炭價格下跌,令發電成本大減;二是發電量增加,成本降而售電量增,刺激盈利大升,華能及大唐發電(991)首季盈利分別按年大增1.8倍及1.4倍,至25.54億及9.38億元(人民幣.下同);華電增幅更達3倍,至8.13億元。
煤價弱,電力股盈利早於去年第四季已大反彈走出谷底,該板塊今年來備受資金追捧,今年首季華能及大唐均累升約15%,華電升幅更達35%,遠遠跑贏恒指的1.6%跌幅。電力股首季業績未令市場失望,績後繼續獲大行唱好。大唐及華電獲花旗予「買入」評級,野村亦予華電「買入」評級。德銀認為,電力股首季業績強勁,將成為電力板塊獲重新評估的催化劑;第二季過後,內地發力量將出現季節性上升,料首季發電量僅佔全年約21%至23%。
內險股扭轉弱勢
一向與A股表現榮辱與共的內險股,首季業績露出曙光,遠勝市場預期,成為股價扭轉弱勢的轉捩點。兩藍籌內險股國壽(2628)及平保(2318)首季盈利分別達100.77億及73.93億元,前者按年及按季分別大增79%及1.8倍,單季收益已逼近去年全年盈利111億元;後者按年及按季則分別升22%及86%。
內險股季績不俗,主要受期內投資收益理想推動,大行亦收貨。據彭博資料顯示,國壽績後獲德銀在內五家大行列為「買入」評級,平保則獲高盛及德銀共四家大行予「買入」評級。
【穩健】盈利勝預期 九內銀夠穩陣
最受散戶歡迎的內銀股,今年首季成績表用穩陣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九隻內銀股盈利增長幅度介乎7.6%至20.1%,全線跑贏證券商預測,放榜後股價亦普遍造好,但不良貸款及淨息差等主要指標卻有轉壞迹象,惹來券商關注。
四大國有銀行中,賺錢能力最強為工商銀行(1398),首季錄得盈利高達687.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12.1%;增長速度最高則要數建設銀行(939),盈利較去年同期高15.7%。中小銀行方面,主打中小企銀行貸款的民生銀行(1988)成為大贏家,首季盈利勁升20.1%;交通銀行(3328)則以177.1億元季度盈利,冠絕中小行。證券商瑞信表示,內銀首季盈利報捷,主要受惠非利息收入強勁及營運成本下降。
資本充足率符中銀監要求
值得留意的是,除農業銀行(1288)及重農行(3618)能做到「雙降」外(不良貸款額及比率同跌),其餘七行不良貸款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化,其中工行、交行、招商銀行(3968)及中信銀行(998)更出現「雙升」。另一券商花旗表示,中小行不良貸款問題明顯較大行嚴重,按季升幅達15%至25%,主要由於中小行主攻在中小企壓力較大的華東地區所致。
淨息差方面,中國銀行(3988)首季數字為2.22%,較去年底擴闊7點子,成為唯一一間淨息差上升的內銀股,其餘跌幅介乎3至19點子。花旗認為,大行淨息差表現相對穩定,跌幅在10點子內,中小行則因資金成本上升,以及為降低貸存比率而谷高存款影響,淨息差明顯受壓。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九行全線符合中銀監要求,又以重農行11.09%最高,最低則為民行,僅7.8%。
【輸家】業績不對辦 航運股忌撈底
內地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加上商品市場呈弱勢,與經濟敏感度高的水泥及煤炭股,成為中資股大輸家,首季業績無論按年抑或按季純利表現均大倒退,部份負債更突然飆高,惹來市場關注;另外,去年底本來見起色的航運股,上季表現又再轉差,中海集運(2866)及中海發展(1138)由盈轉虧;業績不對辦,股價隨時低處未算低,股民切勿胡亂撈底。
煤炭滯銷惹憂慮
統計三大煤炭股神華(1088)、中煤(1898)及兗煤(1171),純利倒退幅度分別為1%、38%及78%,若比較去年第四季,中煤少賺17%,兗煤則勁挫72%。市場關注,目前電企煤炭庫存仍高企,平均要約三周才可消化,煤企去庫存進度並不樂觀。當中季績最驚嚇的兗煤,證券行摩通發表報告指,其負債比率高達81%,按季勁增19個百分點,前景堪憂。
水泥板塊季績亦嚇壞股民,金隅(2009)由盈轉虧,其餘亞泥(743)、中建材(3323)及海螺(914)按年純利倒退幅度,介乎兩成至八成。不過,水泥價格今季起有回升迹象,市場估計行業最壞時刻已過,惟獨行業龍頭兼負債驚人的中建材弱勢未改。摩通認為,中建材負債率高達210%,當中銷售管理費及財務成本分別狂升43%及89%,反映營運效率遠遜同業。
去年下半年已轉虧為盈的航運股,當中兩大龍頭中海集運及中海發展上季再度見紅,兩公司分別虧損6.9億及4.8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遠洋(1919)再蝕19.9億元。高盛表示,煤炭運費一沉不起,加上新貨櫃推高成本,成為中海發展的死穴;中海集運則受累亞洲航線運費疲弱。
【專家點評】
吼家電股
康宏證券及資產管理董事 黃敏碩
中資股首季業績呈兩極化,部份受經濟周期影響的股份如煤炭、水泥及鋼材等表現不濟,不過亦是在預期之內。家電股及手機設備股則表現不俗,前者主要受惠城鎮化及保障房概念,及補貼等因素,後者則受惠智能手機大趨勢,第二季相信仍能持續強勢,相信市場亦會繼續「鋤弱扶強」。
電股唔抵
豐盛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很明顯看到今季季績的大贏家是電力股,輸家便是煤炭股,但是其實電力股業績未算十分超乎市場的預期,甚至有部份遜市場預期,但一樣有re-rating,這反映投資者可能沒太多其他選擇下,「焗住」買電力股,現價值博率已不大。另外,保險股的業績亦有改善,不過不算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