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不得……等你:雙層巴士站!

巴不得……等你:雙層巴士站!

連象徵臭汗回憶的熱狗巴也退役了,如何找回這個城市的過去?巴士曉進化,巴士站卻有能耐恒久不變,放眼路邊,車來車往之間,原來是一條時光隧道,帶你跌入陳寶珠還是少艾的六十年代,再去到等巴士期盼重遇隔籬學校女同學的純情八十年代。

記者:周燕

攝影:劉永發、潘志恆

模特兒:Jennifer@Jam Cast

服裝:Marimekko、Dip Drops、House of Avenues

場地:Greyhound Cafe

最舊歷史

建於五十年代的石澳巴士總站,單是雙層建築已經無得輸,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見慣置有玻璃廣告箱的巴士站,看到石澳巴士總站一定會驚艷一番。這個巴士站旁邊是一幢兩層建築,一邊是磚牆,一邊是淺黃色的通風牆,屬樸實的包豪斯風格。包豪斯風格追求實而不華,不講花巧設計,只講實用性,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李浩然博士(Steven)說,這種質樸的特色其實就是其美學價值之所在。在香港公共交通設備來說,這算是比較罕見。
2011年,古物古蹟辦事處建議將這幢建築物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就巴士總站來說,這還是首次有此厚待!這幢兩層建築物其實是站長室,建於1955年,當年屬中華巴士公司,石澳位置偏遠,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站長更會在二樓的宿舍內留宿。「Shek O Bus Terminus」淺紅色字樣配上斑駁外牆特別令人注目,「這是很經典的五十年代美式『扮手寫』字體,常用於當年的廣告、招牌、電影片頭等。」現在要找同類字款一點也不易。

在淺黃色牆鑿出一個個L型洞並不是貪靚或貪得意,而是有通風作用。

最古典美

黃藍色車身的中華巴士已經成為歷史,但只要在港島東區或南區走一轉,就發現中巴還留下點點痕迹。或白或灰的混凝土巴士站上蓋其實是中巴年代產物,一般有四、五條方形柱體作支撐,角位內側呈弧形。走上灣仔渣甸山大坑道,就會看到其中一個中巴年代巴士站。襯上青翠山色,這個斑駁的巴士站,別有一番風味。Steven說,這是屬於現代建築主義中的功能主義 (Functionalism)設計,「由功能主導設計外形,柱的形狀是反映結構上的需要。」雖然角位弧狀看上去有點美感,但別以為這與殖民地建築美學有甚麼關係,畢竟巴士站是民生設施,最重要是能夠遮擋風雨和烈日!

渣甸山大坑道,還見中巴身影,這座五腳巴士站正是中巴年代產物。

方正巴士站角位呈弧形,別有一番美感。

最有氣勢

數最有氣勢巴士站,實在不得不提蘇屋巴士總站,五條紅白色石屎牆,綿延開外,宛如五條龍,很有氣勢。五道長形巴士站並不是直梗梗設計,而是略呈弧形,午後陽光灑進十多條方柱之間,或明或暗,很是好看。從事文物保育工作的Steven,指出石屎巴士站常見於六、七十年代,後來這種物料被淘汰,改為鐵柱,「用石屎的話,要做模具,又需要鋼筋等材料,做好後要待曬乾,不太方便,而且生產成本較大。」在差不多時期,蘇屋邨被政府納入重建,全邨相繼遷出,人流稀少,當巴士開出後,這個古老巴士總站反而輪廓清晰起來。從後看,大柱拼出的一個個方框重叠交錯,竟如一個迷宮,昔日人煙暢旺之時,或者從未看真這些草根美學。

蘇屋邨是政府重建範圍,居民已經遷出,人流不多,讓總站變成主角。

蘇屋巴士總站,每道巴士站都有十多二十條方柱,略呈弧形,很好看。

巴士迷把紅色圓形站牌稱為波板糖。

最為可愛

元朗石崗錦田公路一帶,有些巴士站竟有屋仔讓村民遮風擋雨,最出名的數「石崗菜站」西行巴士站,有屋形避雨亭,是村民自行興建,讓候車的人「有瓦遮頭」,但因為高鐵工程,已經被拆掉。不過石崗軍營附近的巴士站也有類似的可愛屋仔,牆身有一排排、數十個圓形的洞,Steven指,這個設計是為了通風,是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建築特色,當年冷氣並未普及,通風牆常見於東南亞地區,多見於走廊、樓梯等公共地方。如果在舊式公屋成長,一定不會對通風牆感到陌生。

石崗軍營附近的巴士站,有屋仔避雨亭。

現代巴士站 防UV

Steven自言不是巴士迷,但對本土歷史感興趣,於是選了巴士站作為碩士論文研究題目,我們看來平平無奇的方正空間,原來有不少趣味,「例如觀察巴士站的物料,你可以看到時代變化。」九巴在六十年代中開始在總站和部份分站加設上蓋,紅白石屎牆是九巴巴士站經典演繹。八十年代,進化成用鐵通支柱和瓦通狀頂蓋,九十年代改用鋁製上蓋和支柱,千禧年開始更出現環保巴士站,上蓋由淺綠色透明物料所製,有防UV作用,從此等巴士不會曬親。

Steven慨嘆香港缺乏對於交通史的整理工作,多得一班巴士迷才找到參考資料。

千禧cyber look,上蓋是淺綠透明色的物料所製,經抗紫外光鍍層處理,可防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