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一對父子在一間小店吃麵,孩子才六、七歲,從兩人的對話中知道父親正是罷工的碼頭工人。父親只點了一碗麵,孩子童言無忌:「原來爸爸不夠錢呀,那爸爸先吃吧!」父親尷尬低下頭,其他食客也不好意思,有人埋單,老闆娘大大聲:「買一送一優惠,兩碗只收一碗錢。」老闆亦醒目地送上兩碗麵。「爸爸我們真夠運啊!」孩子高興起吃麵,爸爸抬頭,老闆走入廚房,老闆娘專心收拾,大家都沒事兒似的。
這件事,被專欄作家寫在報章。Bella看到,在臉書聯絡一班姐妹:「啲男人咁型咁罷工,如果我係女人都咪話唔驚。罷得成當然好,但若失敗,都幾麻煩。喺呢啲時候,梗係好需要女人們的支援啦!」她希望和姐妹們,一起支持工人背後的女人:「我們畢竟也吃了很多入口朱古力呢~」
記得新界東北諮詢會,有位女士抱着嬰兒上前和官員理論?那就是Bella了。
當上媽媽,孩兒就是整個世界,這是可以明白的,去年反國教是罕有地燒到埋身,才讓媽媽動氣地站出來。不少社運女子有了嬰孩,亦不得不退下最前線。
但沒法出門,不代表默不作聲。
碼頭工人罷工之初,熱血的彩鳳已經和半歲的BB一起拍照:「抵制無良李老闆,師奶日日都罷買」,並且以媽媽的身份撐工人:「無咗你哋,好多生活必需品都無得用。」
Bella上周開始,呼籲姐妹發力,即時反應非常「女人」:「我可以借個膊頭畀啲太太抱抱」、「我可以幫小朋友溫習。」……可是僅僅和工運代表開了一次會,剛在臉書上召開「碼頭工友家庭後援會」,Bella就和兒子一起病倒了,並且失聲。是姐妹,才會這樣地諒解:「好慘啊!」「快點好番啦!」
一枝竹仔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這已經不是Bella一人的想法,「後援會」的姐妹們天天在臉書上開會,自動波運作。自由工作者曹善寫了一個劇本「五十五元的故事」,小女孩向爸爸討五十元,再加上自己五元的積蓄,想買爸爸一小時一起吃晚飯,但爸爸沒辦法,明天醒來又得連續開工二十四小時。上周六在長江中心,碼頭工人的家人一起做布偶,爸爸和孩子一起做這個布偶劇,感動了不少人。
不是所有碼頭工人的家人都體諒,不少工人的太太在內地,較少溝通,也有一些因為工時長鬧離婚,成為單親家庭,孩子靠嫲嫲帶。「為頭家打份工,最後連家都散埋。」工人很坦白:「其實最需要是找人做家務。」
姐妹們有點頭痕:未婚的不擅家務,已婚的自身都難顧。後來找到工盟家務助埋工會幫忙,由會員義務幫忙去碼頭工人家裏做家務助理,「U gals are awesome! ヾ(*´∀`*)ノ!」姐妹們歡呼。
Nicole帶着兩歲的孩子,一直在「後援會」當後援,臉書Page的簡介:「我們是一群來自不同家庭崗位的婦女,深刻體會罷工工人的家庭困境,籌組『碼頭工友家庭後援會』,並發起『我們都是好碼頭』行動,以女性力量守護工友的家庭,希望結集更多民間力量,與工友家庭一起分憂解困,協助工友撐住頭家。」就是出自她的手筆。
Nicole一向都在非政府組織工作,關心社會公義,生下孩子她轉而在大學兼職教書。她本來也只是在臉書分享一些罷工資訊,看到Bella分享的吃麵故事才決定加入:「有了小朋友經歷多一點,看到這對父子,特別感動。」碼頭工人家庭演出布偶劇,她也看得眼濕濕。
Nicole說接觸到的碼頭工人太太,也許肯走出來的,都是相對積極的一群,感覺非常樂觀有力,不是收收埋埋等人幫忙,大家都是媽媽,明白彼此的處境。也有爸爸原本不想家人出來。「禍不及妻兒!」男人豪氣地說,但看到家人一起來聲援,關係變好了,孩子一起玩,也肯互相幫忙,彷彿長大了。
周二姐妹們還找到「言遇劇團」的七位朋友,和碼頭工人一起做「一人一故事劇場」,由工人說故事,團員馬上做回一段戲劇送給工人。「罷工三十幾天,來採訪探訪的人好多好多,雖然歡迎訪問,但日日講自己的故事,真的很累。今次有人倒過來演繹自己的故事,很感動,很特別。」工人的反應比預期好。
雄赳赳的碼頭工運背後,有這一群溫柔感性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