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是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傳統的「國際勞動節」。如今,在全球範圍內,社會主義國家所剩無幾,過勞動節的國家沒有幾個了。但是,中共仍然行禮如儀,最高領導人親自出面接見所謂「勞動模範」的慣例依舊不變。
習近平當然不會到香港接見罷工的碼頭工人──那才是真正跟肩挑風雨的勞工站在一起;而是到御用工會──全國總工會──接見那些早已挑選好的、對黨忠心耿耿的「勞模」。在官方報道中,第一個出場並佔據最大篇幅的,是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
郭鳳蓮是「文革」時期毛澤東親口稱讚的「鐵姑娘」,緊隨當過漢奸的政治局委員、副總理的陳永貴,把大寨當作飛黃騰達的名片,年僅三十一歲就當上了中央候補委員和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相當於省委副書記)。「文革」結束後,她隨「大寨經驗」一起被否定和批判。
幾經沉浮,郭鳳蓮如今又得到了習近平的青睞。政治經驗豐富的她,清楚地知道剛剛登基的「今上」想聽甚麼話,她一開口就說:「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圓咱農民的夢。農民夢圓之時,就是中國夢實現之日……我今年六十八歲了,但心還不老,還想作貢獻。」她還「歡迎」習近平到大寨去走一走。
習近平回應說:「一九七四年我也做大隊黨支部書記,當時縣裏組織到大寨參觀,我也報名了,結果村子裏臨時有點急事沒去成。有機會會去看一看,看看我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看來,這兩個昔日的「大隊黨支部書記」還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三十九年前沒有在大寨碰面,三十九年後終於在北京相會。
習近平對大寨念茲在茲,就是對毛時代「一切往左轉」的政策敝帚自珍。大寨是一個色彩斑斕的肥皂泡,事實上,就連當年的郭鳳蓮自己也沒能把貧窮從身邊趕走。「文革」之後,郭鳳蓮回憶說:「一年一口人分到的小麥是二斤半,這二斤半小麥在磨上還填不了磨盤眼兒。過年吃餃子,當時大寨人吃是玉米麵餃子,當時非常困難,能吃得起玉米麵餃子就不簡單了。」她卻未曾反省:這種「困難」究竟是誰造成的呢?
在陝西當知青的習近平也曾飢不擇食,甚至生吃了過年分到的一小塊豬肉。習近平不會願意回到那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代,但是,作為黨魁,他又想擁有毛澤東說一不二的權威,以及黨昔日如臂使指的權力。於是,他拿出來的救命藥方,還是當年老毛通過「洗澡」的方式來整黨的那一套。
聰明的鄧小平畢竟知道打左燈往右拐,愚蠢的習近平卻打着左燈回大寨,在那裏,他能找到多麼美麗的海市蜃樓?
余杰
旅美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