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YouTube創辦人之一卡里姆(Jawed Karim)上載網站首條片段《我在動物園》(Me at the zoo),雖然片中他含羞答答,但原來他與兩名PayPal前同事眼光獨到,不足兩年就獲Google垂青收購,其後YouTube發展一日千里,到目前成為取代電視的劃時代網站,需時僅八年。
「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是YouTube創辦時的口號,網站在2005年2月由卡里姆、赫爾利(Chad Hurley)和美籍台灣人陳士駿創辦,標誌意念來自早期電視機,原意是方便朋友間分享錄影片段,但推出不足一年,已成為影片收藏庫甚至是網民自創作品的發佈網站,殺出商機。2006年11月更獲Google垂青,以16.5億美元(128.7億港元)收購。
但YouTube未有因發展迅速自滿,不斷推出新服務,例如跟電視台合作播優質節目,2008年及2009年先後推720P和1080P高清內容,改善片段質素留住網民,2010年更首次更改版面,換上更簡潔設計,期望增加使用者停留在網站的時間。
YouTube的成功,網民功不可沒,《維基經濟學》一書曾形容,這就是集體協作經濟的成功例子。為鼓勵更多人分享有質素的片段,更推出分紅計劃,若片段受觀迎,即可按比例分紅,鼓勵網民分享片段,同時也分享廣告收益。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