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行外近日就《蘋果》擬推出點擊率掛鈎獎勵計劃議論紛紛,對於一直在報章和網上媒體處身編輯崗位的筆者而言,感受極深。在討論事件之前,必須認清事實,辦媒體和搞民主一樣,讀者/選民才是你老闆。
不論收費或免費報章,還是新聞網站,推高銷量和提升點擊率都是關鍵績效指標(KPI),當然,作為前線記者和編輯,銷量和點擊率好壞未必直接與自己的表現掛鈎,但宏觀點看,低銷量、低人流、賺不到廣告費的話,記者和編輯想分花紅未免有點脫離現實(那些有無限金錢撐腰的媒體則另作別論)。埋身一點看,記者每年做工作考核時,用以衡工量值的標準又是甚麼?是計算該年有多少篇A1作品?還是有幾多篇石沉大海或刪剩200字的〈蘋果汁〉?如果記者要不擇手段博表現,根本不用等點擊率掛鈎獎勵已可「做嘢」。
讀者是騙不了的!第一天你灑點鹽花少少鹹多多趣,他們可能會受落,但久而久之,如果將重要而冇人click的新聞擱到一旁,將所謂的「短裙妹報警、黑絲女被性侵」放在主要版面,有質素的讀者將會離你而去,那是老闆、記者、編輯都明白的道理。
網絡新聞99%是免費的,但免費不等如讀者沒有成本。一位前輩提點過筆者,網絡用家比起傳統媒體讀者更奄尖,因為網上內容不對胃口,用家動一動指頭就去了另一網站去消費資訊,而買了報紙的話,好歹也會看在那十元八塊的份上看看其他版面。假如《蘋果》真的推行點擊率掛鈎獎勵計劃,便簡單地看成這份「反中亂港」的報紙將放棄一貫的價值觀,那未免有點小看了它。記得2009年六四燭光集會20萬人逼爆維園當晚,《蘋果》收到李澤楷與梁洛施誕下兒子的獨家消息和相片,最後選擇了雙頭版的做法,由讀者自行決定消費。又例如2005年,曾蔭權自動當選特首翌日,這份不畀面的報章以〈美國《People》雜誌公佈周星馳當選全球熱爆王老五〉為A1頭條,至今仍為政界中人津津樂道。
可以預見,同樣的爭議事件將會繼續在傳統和新媒體身上不斷糾結,唯一肯定的是,有質素的讀者會繼續起到監察作用。正如蔡元貴所舉的三個例子:喪屍隧道、地溝油、林奮強事件,如果《蘋果》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知改善,讀者必定冇情講。最後想以Danny Blanchflower所屬熱刺球會的北倫敦死敵阿仙奴名宿阿當斯(Tony Adams)的話語作結:"Play for the name on the front of the shirt and they'll remember the name on the back." 我信,好的記者編輯持之以恆努力的成果,讀者是會記在心中的。
劉志偉
新聞網站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