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高權重,難免會遇到矛盾:又想名留青史,也想繼續掌權。當然,兩個基本慾望,大多數時候沒有牴觸,但在關鍵時刻,矛盾每每特別明顯。
聯儲局主席,不是每個都有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但自八○年代起,每個聯儲局主席都在歷史上有個舉足輕重的故事。沃爾克,是打敗通脹的功臣,保住美元霸權地位。格林斯潘,是市場救星,令聯儲局這個地球央行,成為微調世界經濟的槓桿點。
寬鬆無罪 托市有功
伯南克上場之初,要擺脫鴿派形象,也扭轉格林斯潘的最後一次寬鬆。結果,這次加息周期隨金融海嘯而結束。之後,伯南克惟有寬鬆,寬鬆,再無了期地寬鬆。諷刺是,在任期的最後一段日子,再沒有人要伯南克擺脫鴿派形象。相反,每次稍為提及退市,觸發的那種悲觀情緒,確立了寬鬆無罪,托市有功的概念。
萬般不情願,伯南克承襲了格林斯潘留下來的聯儲局。鴿派鷹派,其實都不是伯南克的本意;這位書生出身的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最原本的偉大任務,是想去除聯儲局的人治色彩,換上以量化指標為準的高透明度運作,也就是最初他提出的通脹目標設定。要是過去幾年,世界一片風平浪靜,或許他可以確立這套運作模式。不過,偏偏在他任內,聯儲局最是特事特辦。
從另一角度看,沃爾克不自覺地令聯儲局成為高度干預的官僚,格林斯潘承襲了這一套,並確立了這個機構的擴張傾向。伯南克的包袱太沉重,就算讓他確立了高透明度以數為本的機械式運作,也只會令聯儲局擴張干預的傾向更根深柢固。
任何人自以為可以透過改變一個官僚機構的行事作風,來確立自己的歷史地位,最好有失敗的心理準備。改革官僚,從來都要靠外力;建制內,傳統的力量,最終會同化所有理想。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