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DNA白金數據》<br>基因妄想症

蘋影話:《DNA白金數據》
基因妄想症

原來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那麼我看了有多少年?時間真快,關於基因的知識在我來說好像最近十年都停頓了,而所謂成功製成每一個人的基因圖譜,也曾成為話題。可惜人的個人結構因素太複雜難解,即使孿生兄弟姊妹都各自有不同的性格,結果基因搞了這麼多年,我們仍然無法理解人的成長法則,反之,我們卻在大量吃基因改造的食品。

科學狂人格分裂

東野圭吾的小說多到哪一本我看過,哪一本還未看也差點分不出來,《白金數據》是他2010年的作品,因為還沒有中譯,所以我沒看過。東野圭吾的小說成功之處是作品中總加上一些人性的惡意,或者某種人倫上的情懷,不會像那些正宗本格派那樣乾推理。《DNA白金數據》以二宮和也這個創造基因查案系統的過去歷史,和某些人性的關係而令影片似有所思。實際上非常堆砌,正好是我昨天所說的屬於open ending那類故事的示範。
導演大友啟史我應該沒看過他拍的電影,處理這個兜來轉去的謎題電影,竟然也有條不紊,而且一開始便以瘋狂大雨的棄屍現場預示了影片內的狂亂和不可思議。念科學出身的東野圭吾當然明白科學不可以解開人的所有秘密。基因便是人的全部這句話他當然是反對的,透過二宮和也這個科學狂的人格分裂症,來質問為甚麼同一個人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性格,而開展出這個涉及到父親的自殺,政府的惡意隱瞞,和寫得不夠深的既是醫生又是母親的情懷,我相信電影因為要顧及影像,及對結局的蒙蔽,視點主要在豐川悅司和二宮和也的身上,原著也許會有更多二宮和也人格分裂的描寫,會更為感人。
讀者不必擔心我說出了二宮和也的角色是人格分裂而爆了結局,實際這個分裂所引出的是另外的問題:一個關於基因的妄想症。結局當然是出人意表,只是關於基因的問題,人們已經由熱情變得冷卻了,反而電影仍在患這個妄想症。以DNA作為查案的方法很早便存在了,但像電影二宮和也所說的只憑基因便知道一個人的所有特徵,則等於也曾流行一時的罪犯心理繪圖般,我們肯定只能描寫兇手的某些特點,而不能顯示全部。最簡單的道理是如果這個兇手最近因為交通事故而有一隻眼睛盲了,基因圖譜便不會顯示出來。

電影因為要顧及影像,及對結局的蒙蔽,視點主要在豐川悅司和二宮和也的身上。

科幻化基因迷思

將每一個人的基因都集中由政府收藏,這種恐懼也在本片提上議事日程,真實的世界根本是沒有可能也不必這樣做,我們每個人的指模都不相同,而我們的指模不也存在政府的檔案裏嗎?基因比指模強多少,實在沒人能夠解答,但迄今仍然沒有一個政府這樣做,因為花費實在太大了,根本不值得。於是《DNA白金數據》變成了只是科幻電影,是一種對基因過於重視的迷思電影。
《二十四個比利》是暢銷書,你和我都看過了吧?一個人的人格可以分裂成二十四個不同的個體,那麼這部電影內只是兩個個體就顯得小兒科。而有關人格分裂這個病症早已經被神話化。看這類書時有時覺得不是在看真實個案,而是在看神怪、鬼怪的故事。我時常以一個球體來形容這個世界和人類,便是說實際上世界和人都可以從無限的視點看到真實的一小部份,每一個人格本來都是分裂的,我們不要被這類暢銷書和《DNA白金數據》等電影欺騙,其實這根本就沒有甚麼大不了。本片由這一堆科學的迷思而構成,當作過把癮來看便可以了,不要太認真去想。電影本身正如我所說拍得一點都不悶,緊湊刺激沒冷場,我只是感到沒有好好的去描寫二宮和也過去的生活歷史,是本片的一大缺憾,人性的味道淡了,變成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玩貓捉老鼠遊戲。
撰文:仰止

P.S.炫技派大提琴演奏家Janos Starker剛於4月28日過世,我想香港報章不會刊登這個消息吧?他演奏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是我成長時聽到爛的唱片之一,謹在此對他表示懷念。

《DNA白金數據》是一種對基因過於重視的迷思電影。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