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br>蘋果千億「稅」料 - 丘亦生

金融雲端:
蘋果千億「稅」料 - 丘亦生

久未有新產品的蘋果,近期終於再出現果粉搶購熱潮,今次受捧的不是iPhone、iPad,或傳聞中的iWatch,而是「iBond」。蘋果多年來首次發行債券,金額高達破紀錄的170億美元(約1,326億港元),比港府至今發行的山寨iBond仍多六倍,但依然錄得超額兩倍的認購。蘋果坐擁近1,500億美元現金,為何都要借錢?背後原因,竟然是避稅。
蘋果現時有1,450億美元現金,本來足夠應付早前公佈的550億美元三年回購計劃,但由於近千億美元存於海外,一旦要班資回美,便可能要面對高達35%的稅率,意味蘋果一旦要實質調回170億美元,首先要調入260億美元,然後交低90億美元稅。
現在透過發債,雖然要支付予投資銀行5,300萬美元的費用,再每年支付3.1億美元利息,但這筆開支可以扣稅,故實質開支只有每年2億美元。比起一筆過90億美元實在划算。整項操作雖然涉資千億,但對於投行來說,多一、兩個零的工作量分別不大。

星巴克英避稅 惹眾怒

蘋果合法避稅90億美元,我卻看不到外界有太大責難,即使美國政府財政已是捉襟見肘,彷彿這種超技術已是見怪不怪的常態。
查實不少大企業交稅的稅率往往少於中小企,以及為他們打工的「中產」,方法是用各種各樣想像得到的理由,將收入或盈利打進在低稅天堂開設的分公司,這種技巧更有專有名詞,名曰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
去年底星巴克在英國被揭發在當地開業14年以來,只交了860萬鎊稅,而期內做了30億英鎊生意,一度激起眾怒,甚至發起杯葛行動。星巴克辯解這是因為公司只有一年賺過錢,但承認當地業務向瑞士分公司支付巨款購買咖啡,以及向荷蘭分公司支付龐大品牌及知識產權專營費。這種手法便有疑似轉移定價的身影。
一味強調不做壞孩子的Google,雖然年賺過百億美元,但交稅卻越來越低,實質稅率由2008年的28%,降低至去年的21%。其海外業務更誇張,去年的實質稅率只有5%。有指Google歐洲業務的收入,都是先在愛爾蘭入賬,然後向荷蘭分公司支付大筆專利收入,盈利則輾轉book在百慕達的附屬公司,而當地是免徵利得稅的。
歐盟估計,大企業不斷把盈利轉至低稅地區,已令當地政府庫房每年喪失數以百億美元的收入。經合組織(OECD)正急謀對策,檢討現有監管跨國企業稅則的漏洞。

資金易調動 難堵漏洞

早前法國想向富豪徵重稅,近日香港的碼頭罷工示威中,長毛也曾高呼徵李嘉誠稅,我不想潑冷水,但從上述大企業為了少交稅,透過種種複雜安排,把資金或收入調來撥去,便知道這當中的難度。蘋果為避稅,可以隨時伸手在市場套取千億,一般打工仔想少進貢庫房一點,卻被稅局窮追猛打。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資金遠比人易於流動,這也是為何碼頭工人要以罷工爭取改善待遇,而難以動輒轉行,或到其他港口找工作機會。
當然,合法不代表合情,當這些大企業在大談甚麼社會責任時,可能忘了一個更基本的責任,就是在你賺錢的地方,承擔你應盡的義務。否則,搞幾項形象工程活動,也只會予人假惺惺的感覺。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